辛小湘 | 农博会里,藏着湖南的丰收与热望

2025-11-18 09:06:17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山林栖 编辑:黄瑞婷
字号:

11月14日—17日,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与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长沙同期举办,为秋日的三湘大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丰收底色。

人潮涌动,硕果飘香,这场与土地、丰收、未来有关的盛会,不仅串联起田间地头的希望与市场货架的繁华,更勾勒出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清晰蓝图。

图片

“有方向”:民有所盼,政有所向

11月15日,省委书记沈晓明来到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参观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

在实地察看展会成果、深入了解农产品产销情况后,结合湖南农业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三个导向:

一是“要用好用足展会平台,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更多老百姓信得过的放心品牌,让群众享受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二是“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三是“要坚定市场化办展方向,把办展和招商更好结合起来,持续提高办展能力和服务水平。”

“优质供给、科技赋能、市场导向”,既锚定民生所需,又找准前行方向,一场农博盛会,为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

图片

“没想到”:农博会早已不是你印象中的样子

以前提起农博会,不少人觉得就是“卖土特产的大集”,但这次逛下来,满是“没想到”的惊喜。

“双展”联动“货通天下”。8万平方米的展厅里,一边是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带来的良种、新技术,一边是中部农博会汇集的各地特色农产品,3500多家企业、3万多种产品挤得满满当当。

从吉林的长白山人参到湖南的樟树港辣椒,从老挝的香米到南非的咖啡,“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一站式配齐,真正实现“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核心目标。

图片

农业科技“更接地气”。这次农博会上展示的农业科技全是“实用派”,从精准灌溉、智能监控的数字农业系统,到解放双手的农业机械,看似“高大上”的技术,最终都落到了“提质增效”上,让种地从“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展区里,参展代表指着大田作物智能决策系统介绍,去年在常德市白衣镇清化驿村的试验田,经农业专家实收测产,采用智慧农业技术种植的水稻,每亩节肥19.3%,优质稻增产10.4%,单产提升效果显著,正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

图片

市场化办展“活力拉满”。现在的农博会已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进化为企业“自己搭台唱主角”,市场化组展率超75%,展前就已举办8场精准对接会,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采购团直接到现场选品。

还有湖南通道县的70多款特产借着展会走出大山,永州的东安鸡、江永香柚圈粉无数,桂东高山蔬菜畅销热卖,“参展一次,服务一年”的宗旨,完美契合了“坚定市场化办展方向”的要求。

图片

“长效值”:展会落幕但红利一直延续

11月17日,为期4天的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正式落下帷幕。据悉,本届展会现场销售金额超6亿元,全省农业招商引资大会签约109.98亿元,各市州专场推介签约18.38亿元……可谓成绩亮眼,成果丰硕。

但其实,一场农博会带来的价值远不止这几天的热闹,而是能持续推动农业发展的“长久红利”,这正是“用好用足展会平台”的深层意义。

是品牌成长的“孵化器”。连续26年参展的舜华鸭业,从地方小厂长成了年产值16亿元的龙头企业;“湘赣红”借着展会达成800万元合作,地方特产慢慢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放心品牌,这就是展会对“打造老百姓信得过的品牌”的持续助力。

图片

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通过“展会+农批市场+供应链”的模式,红星实业集团搭建起了从田间到柜台的“绿色通道”,既让“湘品出湘”走向全国,也让全球好物走进中部,让农业从“单打独斗”变成了“集群发展”,不断提升质量效益。

是开放合作的“连心桥”。这次不仅有16个省(区、市)参展,还有10多个国家的产品亮相,老挝、南非等主宾国均带来特色好物。尤其是越南馆的爆火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现场成交订单26万元,达成5400万元腰果的意向订单,同时对接100余位意向客户。“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发力,让中部农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图片

低头种好地、抬头找市场。唯有锚定精准方向、激活创新动能,让农民的好收成换成实在的好日子,让家乡的好特产走进更多人的心里,才能真正实现从“丰收满仓”到“效益满盈”的跨越。

落幕的是展会,延续的是动能。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所展现的,是科技赋能下的农业升级,是开放格局中的产业融合,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定步伐与滚烫希望。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