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规定不得以保护为由强制迁出原住村民

2025-11-18 14:44:22 法治日报
作者:刘希平 编辑:廖轩仪
字号:

“传统村落保护应当尊重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保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以保护为由强制将原住村(居)民迁出……”

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湖南省内704个传统村落的原住村民,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权益保护屏障。

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通过立法手段,为传统村落“活态传承”保驾护航,推动原住村民从传统村落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深度参与的“建设者”与“受益者”。

“活态传承”立法权重持续增加

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文化的“活态传承”,而原住村民正是这一传承过程中的核心主体。

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明确提出,“保障原住村民在原址居住的权利”。此次湖南省出台的《条例》更进一步,规定“不得以保护为由强制将原住村(居)民迁出”,从制度上杜绝了“保护性驱逐”现象发生。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灿姣在参与湖南省江永县勾蓝瑶寨的保护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原住村民对于村落文化传承的关键意义。2015年,她带领研究团队扎根勾蓝瑶寨,全力协助当地发掘水龙祠壁画,并对瑶族碑刻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这一举措不仅成功推动勾蓝瑶寨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通过搭建多元平台,鼓励村民积极参与非遗展示、民宿经营等活动,让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落,逐步蜕变为声名远扬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倘若当初为了‘保护’古建筑将村民全部迁离,那么再精美的壁画也不过是冰冷的砖石堆砌,失去了文化的温度。只有让原住村民留在村里,瑶族的歌堂夜、长鼓舞、洗泥节等民俗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代代相传。”刘灿姣深有感触地说。在她看来,近年来各地出台的传统村落保护立法中,“活态传承”的权重明显增加,而这正是传统村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逻辑所在。

无独有偶,202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同样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大力推动传统村落“活态传承”。据了解,云南省摒弃“博物馆式保护”的单一模式,通过功能再造、科技赋能、社区参与等多元举措,让传统村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传承人才缺失困境凸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依附于村落而生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风险,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愈发凸显,这给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

“以前学徒学艺,徒弟要向师父交‘拜师费’;如今反过来,师父要给徒弟发‘工钱’才能留住人学习……”记者近日在勾蓝瑶寨采访时,当地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出的这番感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的尴尬现状。

今年82岁的勾蓝瑶寨村民欧阳绪珍,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勾蓝瑶寨“洗泥节”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而他最大的烦恼,便是“洗泥节”这一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问题。“洗泥节”包含唱瑶歌、女子武术、舞棍、防御武术等38个子项目,内容丰富多元,但当地年轻人大多对这些传统技艺缺乏兴趣,不愿学习。

“现在参与‘洗泥节’表演的村民演员,年纪普遍偏大。这些传统技艺没办法让年轻人养家糊口,所以他们不愿意学。‘洗泥节’这样珍贵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断代的风险。”欧阳绪珍无奈地说。

目前,欧阳绪珍的孙女欧阳凤玉已开始学习“洗泥节”相关技艺,成了这一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然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欧阳凤玉今年已离开勾蓝瑶寨,前往外地工作,传承之路再度面临考验。

“政策稳定感”助人才回流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由于当地老一辈绣娘平均年龄偏大,苗绣传承链条曾面临断裂风险。近年来,花垣县通过发展苗绣产业,成功带动了众多农村妇女返乡就业。

记者在十八洞村采访时看到,在苗绣产品展厅展示的苗绣服饰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不少游客挑选。十八洞村苗绣的“活态传承”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创新和政府支持实现了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化。

此次湖南省出台的《条例》,明确提出建立“传统建筑工匠、民间艺人”培养激励机制。这一机制有望让更多掌握传统技艺的普通民众能获得政策支持与保障,为非遗传承拓宽了人才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灿姣认为,随着各地传统村落保护立法的不断完善,制度层面的坚实保障将逐步化解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让传统村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立法带来的‘政策稳定感’,是吸引人才回流的关键因素。当村民看到传统建筑能够依法得到妥善保护,非遗技艺能够转化为赚钱养家的技能,自然而然会愿意留在村里,用心建设自己的家乡。”刘灿姣表示。

记者手记

从花垣县十八洞村精美的苗绣,到江永县勾蓝瑶寨老人织就的瑶锦,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扑面而来。而《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中“不得以保护为由强制将原住村(居)民迁出”的规定,更让记者看到了立法对原住村民权益的尊重与守护。

勾蓝瑶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阳绪珍的无奈,道出了许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的困境,年轻人外流、技艺面临断代,曾是传统村落“活态传承”路上的“拦路虎”。但湖南此次立法明确建立传统建筑工匠、民间艺人培养激励机制,无疑为破解这一困境带来了曙光。

从四川、云南到湖南,多地在传统村落保护立法上的探索,都凸显了“活态传承”的重要性。当政策稳定性能让村民看到希望,让人才愿意回流,传统村落才能真正“活”起来。相信随着相关立法的完善与落地,湖南乃至全国的传统村落,定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让千年文化根脉永续传承。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