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湖南建设第二故乡丨那振亚:从“东北虎”到“湖南汉子”

2025-11-12 14:25:33 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黄舒婷
字号:

编者按:从军营到湘土,身份在变,初心未改。这些来自他乡的退役军人曾执戈卫民安,今携志建三湘。他们以“驻地即故乡”的热忱深耕湖南,在湖湘沃土上书写奋斗篇章。红网时刻新闻联合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我在湖南建设第二故乡》专栏,且听他们的故事,看“异乡人”如何把他乡变家乡。

那振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94岁的那振亚,坐在湖南家中,声音已带了几分湘味。

“湖南英雄辈出,是块宝地,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感染了我。”那振亚深情地说,“湖南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说到这里,他爽朗一笑,自称已经从一只“东北虎”变成了“湖南汉子”。

1931年,那振亚生于黑龙江双城一个满族家庭。那一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击碎了东北的宁静。

从东北雪原到三湘红土,从战场到“水电站”,从“不怕死”的坚韧到家风里“向善向上”的温暖——他用时间写就了一堂关于家国大爱的生动课程。

微信图片_20251029162340_521_6.png

1950年,那振亚在广西剿匪时期与战友合影(二排右一)。

从战场到“水电站”

“小鬼,打仗你怕不怕死?”1947年,年仅16岁的那振亚怀着一腔热血参军入伍,到部队后,首长跟他们谈话。

“我不怕!”他回答得斩钉截铁。

烽火年代,那振亚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和广西剿匪斗争。和平年代到来,他转业到湖南省水利厅,誓言为建设祖国继续出力。

1976年,他受命参加浏阳一水电站建设。摆在面前的是“三无”困境:无资金、无材料、无技术。

“困难再大,也要上!”那振亚和同事们用手扶拖拉机拖运变压器,住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缺人力,他就翻山越岭动员乡亲们:“建水电站是为了咱们自己的好日子!”

乡亲们被他的真诚打动,带着粮食、衣服和工具,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建设。

面对陌生的水电技术,那振亚拿出打仗的劲头:“我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乡亲学!”硬是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专业知识。

1979年春天,水电站开始发电,改善了环境,保障了民生。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他正式与水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微信图片_20251029160307_16_1937.jpg

那振亚与孩子们在一起。

从“东北虎”到“湖南汉子”

31岁那年,那振亚与一位湖南姑娘喜结连理。

“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清正廉洁,向善向上”——这二十四个字,被他工工整整地写在条幅上,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更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

离休后,他担任省水利厅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副书记,从副书记到书记再到副书记,一干就是20年。

“有事找那老”,是同事们对他的最高信任。他定期看望慰问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对支部每位老同志的情况都了然于心。在他的和同志们的努力下,他们的党支部曾先后荣获“全省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厅直属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2015年,省水利厅关工委成立,那振亚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2019年5月,他准备前往厅扶贫联系点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卓福村小学开展革命教育,临行前突发疾病,住进医院。病床上的他始终记着孩子们,“这课我一定会补上。”

2019年“六一”期间,省水利厅关工委邀请卓福村全体小孩子来长沙共度节日,那振亚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岳麓山下,他身着挂满勋章的军装坐在孩子们中间,宣讲革命战斗史。

2025年,他获得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如今,94岁高龄的那振亚,每天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

“我始终坚守入党的初心,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大家继续做点事情。”在老人坚毅的面庞上,那双见证了近一个世纪风云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客厅里那张写着家训的条幅,依旧清晰如初。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