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山论剑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闵勇:放弃工具化思维 积极拥抱技术变革

2025-11-12 20:05:30 红网
作者:王嫣 秦楼 编辑:陈星晓
字号:

44_副本.jpg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闵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摄影 秦楼 长沙报道

“现在的技术,正把我们带到过去5年或8年科幻片里的场景。现在的手机,正让我们进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屏一世界’的环境当中去”。11月12日下午,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智能时代的媒体责任”社会责任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闵勇以《AI大模型背景下的传播结构转变与媒体机遇》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

在闵勇看来,如今人们面临的传播环境存在娱乐化、分众化、碎片化、情绪化的特点,信息的内容和价值,越来越让位于其所携带的情绪感染力。

“互联网时代推动传播结构变化的并非技术,而是内容。”回顾人类历史上的传播学革命,闵勇介绍,第一波变革来自门户网站,包括电子新闻、电子邮件、论坛、博客,这些体系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互联网内容,进而推动了搜索引擎的诞生,没有搜索引擎,人们无法找到这些内容。

第二波内容变革是Facebook、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社媒和UGC媒体的出现,平台的兴起推动了推荐算法的诞生,没有推荐算法,人们无法应对第二波内容爆炸的浪潮。

如今AI大模型的出现,背后是什么在推动?在闵勇看来,传播结构的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转移,即人类社会第一次不再完全由人构成,而是由算法和人共同构成。ChatGPT出现的最大意义,是人类第一次拥有可以对话的非人类个体,无论其智能程度高低,都会回应你,你能判断对错。在这个大框架下,传播权力正在快速从“知识精英”向“公众”和“技术”转移。“而这种转移要求我们做到两点,其中最难的是放弃工具化思维,即不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当作工具,它是传播生态里的客观具体对象。”

闵勇说,“现在进入了大模型时代,我们要放弃将技术视为工具的想法,同时积极拥抱变革,坚守媒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创作更多严肃、有逻辑、严谨的内容,并通过大模型平台传播,这或许就是媒体未来的新机遇”。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