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2日讯 (记者 王嫣 摄影 张必闻 朱丽萍)在智能时代,衡量媒体价值的标尺,不仅是流量与热度,更是责任与担当。过去一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各类新闻媒体有怎样的实践与成效?11月12日下午,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智能时代的媒体责任”社会责任论坛上,通报了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自2014年起,中宣部、中国记协在新闻战线探索建立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以报告责任推动媒体履行责任,以刚性制度规范媒体履职尽责。经过12年持续推进,履责报告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不断优化,手段机制更为规范。
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治理创新,对于建立形成行业自律长效机制意义重大。2024年,新闻战线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守正创新、奋发有为,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各媒体高度重视撰写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工作,精心组织、统筹推进。
发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媒体发布数量较上一年度增加50多家
2024年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630余家媒体发布报告,发布数量较上一年度增加50多家,涵盖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台、杂志刊物、新闻网站、新媒体等媒体形态。其中,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由去年的48家增至53家,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发布范围扩大至县级融媒体中心。
发布形式进一步丰富:
报告可读、可感、可交互
425家媒体制作多媒体版报告,490余家媒体制作展示海报,近400家媒体综合运用短视频、H5、虚拟主播、AIGC等最新技术,让报告可读、可感、可交互,报、网、端、微等渠道协同发力,形成多平台联动的全媒矩阵效应。
评议打分进一步创新:
以专业视角客观评价媒体履责情况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及各省区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对各媒体发布的报告进行评议打分,以专业视角客观评价媒体履责情况。首次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会责任报告专题评议会开进高校新闻院系,搭建业界学界交流互鉴、共享共建平台,推动报告从“有”到“优”跃升。
宣介成效进一步提升:
多渠道展现媒体阵地建设责任新情况新亮点
2025年8月5日新华社播发通稿《630余家媒体集中发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当日“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报道。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165万+,评论数超1700条,央视新闻客户端阅读量27万+。中国记协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各大媒体,又亮家底!》,展示各级各类媒体阵地建设责任新情况新亮点。
发布活动进一步完善:
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业界与学界互动交流
各媒体不仅注重创新文本与多媒体形式,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业界与学界互动交流。中国科学报、慈善公益报、黑龙江日报、洛阳日报、周口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专门召开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和座谈研讨会,深入探讨媒体履责经验做法、问题举措等。
展示平台进一步拓展:
首次探索搭建统一展示平台
首次探索由中国行业报协会、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协搭建统一展示平台,对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地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展示,充分展现行业类媒体专业特色和各地媒体风采和履责成效,中国记协网对各级各类平台进行统一链接,优化整合“视频”“海报”“发布·研讨”等专栏,全方位、多形式推广。
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树立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新模式
中国记协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携手开展媒体社会责任研究,联合发布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研究报告。成立媒体社会责任研究共同体,发挥主流媒体新闻研究机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科研院所及相关社会组织联动优势,树立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新模式。
建立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是中国记协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强化行业自律的一项品牌工程,旨在以“社会责任”为媒,与各领域各行业加强沟通对话,凝聚履责共识,让“社会责任”唱得更响、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