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三湘四水,县域热土。这里奔涌着湖南经济最深沉、最活跃的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县域经济观察《我们奔县吧》。
“奔”,是奔赴,是奔流,更是奔向希望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以财经地理的视角,穿越山河、叩问沃土;走进机器的轰鸣、街市的烟火、稻浪起伏的田野。这既是一次对湖南县域“家底”的立体盘点,也是一场对区域动力的清醒探寻。
第九站,走进湘南之极——宜章。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王诗颖 摄影 朱丽萍 宜章报道
地处湘南之极、楚尾粤头的宜章,仿佛被造化格外眷顾,老祖宗全方位“赏饭吃”——
地下深埋着亿万年沉淀的“乌金”(矿产资源丰富),地上耸立着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莽山,空中沐浴着北纬25°的温润阳光(是脐橙生长的黄金纬度),更难得的是,身旁还依着一位家底厚实、近在咫尺的邻居广东。
然而,曾经的宜章,对这份天赐的盛宴有些“偏食”,上演着“大矿小开,小矿乱开”的粗放戏码。
当依赖的老路走到尽头,宜章该如何破局?

宜章县城。
资源饭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仿佛为当年宜章的煤炭产业量身打造。
这份厚礼,来自一场亿万年的造化。
远古时期,宜章曾是气候温润、植被茂密之地。大量原始森林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沉积、掩埋,经过高温高压的转化,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
由于获取成本极低,这碗吃起来容易的“资源饭”,最终诱发了近乎野蛮的掠夺性开发。
“那时随便在山坡上掏个洞,就能挖出煤来。”梅田镇龙村瑶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邝素珍回忆道,鼎盛时期,村里星罗棋布着200多口小煤窑,即便不开矿,村民下井一天也能轻松赚取400元。
宜章,这个曾经的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系于煤炭税费,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
直到2008年,全县煤炭税费收入依然有1.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8.5%。
因梅田、麻田、浆水三乡镇煤炭资源富集,“梅麻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宜章“富裕”的代名词。

原梅田矿务局机械厂厂房。
机器轰鸣,矿车穿梭,黑色的金子源源不断运往四方……这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深刻危机,代价是——无序开采掏空了资源,也损害了生态。
在安全与环保的双重倒逼下,煤矿纷纷“关、停、并、转”。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凝聚几代人心血的大型国企梅田矿务局,也在2000年彻底画上句号。
“宜章的煤矿从高峰时的600多家,锐减到30多家,如今仅存1家。”宜章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李志勇的话语中透着唏嘘。
煤矿的衰落带来切肤之痛,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大量矿工失业。
“村民原以为能靠挖煤吃一辈子,没想到山会空,煤会尽。”邝素珍说,不能挖煤后,无所适从的村民缺乏其他技能,外出务工的收入远不及当年。
宜章县委党校的李玉彪在调研中发现,下岗矿工普遍文化低、技能单一,再就业异常艰难。2000年至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失业人数连续九年攀升。
更触目惊心的是生态创伤:乱采乱挖留下了塌陷风险巨大的采空区,水源与空气遭受严重污染。
此时,一道发展命题摆在宜章人面前:矿产这碗“资源饭”还能不能吃?怎么吃?
宜章位于著名的南岭成矿带,这里历经亿万年剧烈的地质运动与岩浆活动,造就了其地下矿藏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格局。
这里除了煤,还有钨、锡、铅等36种矿产,更发现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露天整装萤石矿。
矿产资源是一柄双刃剑:善用之,是福泽后代的“金山银山”;滥用之,则是遗祸子孙的“生态欠账”。
痛定思痛,宜章上下达成共识:要吃好这碗“资源饭”,必须告别过去“饮鸩止渴”的老路,转向一条科技引领、生态友好的新路。
能否真正走通这条新路,萤石矿的开发利用成了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中化蓝天的子公司——湖南中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起初我们只卖萤石矿原矿和粉矿,价值低廉。”李志勇介绍,后来引进央企中化蓝天,发展氟化工,做绿色深加工,成立全省唯一的氟化工特色园区——宜章氟化学循环产业开发区,不断延伸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登。
中化蓝天相关负责人丁洁算了一笔精细账:从萤石原矿(每吨约200元)到萤石粉(约3000元/吨),再到氟化氢(约1万元/吨)、三氟氯乙烯(约5万元/吨),直至尖端产品全氟烯烃(高达120万元/吨),价值飙升6000倍。
这条陡峭的价值攀升曲线,清晰地勾勒出宜章告别原材料经济、迈向尖端产业的升级路径。
如今,宜章正在攀登“氟化高峰”。
生态饭
将“资源饭”吃成“生态饭”,需要一次从“索取”到“共生”的觉醒。
“梅麻浆”地区百姓的觉醒,正是在告别煤炭的阵痛中完成的——他们终于明白,粗放索取如同竭泽而渔,终将山穷水尽;唯有精心守护,才能让绿水青山成为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而这场觉醒并非凭空而来,它根植于一方水土的天然禀赋。
北纬25°——这条神秘而优越的纬度线从宜章穿越而过,赋予了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是脐橙生长的“天选之地”。
这里出产的脐橙,果肉酸甜适度,脆嫩化渣,风味独具。

龙村瑶族村的山上种满了脐橙。
国家首席“柑橘院士”邓秀新曾评价:“全国适宜种植脐橙的地方并不多,宜章是土质、气候特别适宜脐橙生长的少数地区之一,因此发展脐橙产业美景诱人,潜力巨大。”
从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经济走向绿色经济,“梅麻浆”地区将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坑,改造为层层叠翠的果园。昔日的灰色伤疤,披上了盎然绿意。
“梅麻浆”的蜕变,是宜章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一场以脐橙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浪潮,在宜章全县范围内澎湃兴起,吹响了建设“脐橙之乡”的号角。
在竞争激烈的珠三角市场,宜章脐橙“橙”风破浪,成为高端水果的代名词,被誉为橙中“爱马仕”。
在宜章种植脐橙的港商李道德说,在香港,“营养橙、健康橙、生态橙”论个售卖,每个售价高达12至15港币,占据了香港同类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今,宜章脐橙种植面积已超3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近10万百姓——是全县人口五分之一的“致富果”。
生态价值的重新发现,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不断扩散,在全县形成了“传染性”的绿色觉醒。

村民正在采摘脐橙。
莽山旅游的崛起,映照着宜章吃好“生态饭”的努力。
在莽山,“靠山吃山”有了全新内涵——不再是简单的采摘山货(那样既“吃不饱”也“吃不好”),而是利用绝佳的生态资源,烹制香飘万里的“旅游饭”。
每年莽山大峡谷漂流季开启,从青山绿水间激流而下的游客,终点便汇聚于西岭村。他们在此住宿、用餐、购买特产,真金白银留在了村里。
“村民们笑谈,南花溪里流淌的已不是水,而是白花花的银子。”西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永峰形象地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张开怀抱,接住这来自莽山的‘泼天富贵’。”
自2021年7月运营以来,莽山大峡谷漂流每年6至9月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发展起数百家民宿、餐饮和特产商店,成为莽山旅游的一张王牌。
莽山,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99.6%的“南国天然树木园”、首批“世界旅游名山”,拥有五指峰壮丽日出、天台山翻涌云海、将军寨奇峰异石、猴王寨灵猴嬉戏……
美景不应“深藏闺中”,而应“天下共赏”。
近年来,莽山突破传统山岳旅游边界,成功构建了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其首创的“无标准、无先例”的无障碍山岳景区,将大山打造成“一座不用爬的山”,让每个人——无论年龄与体能,都能平等地拥抱云海星空,邂逅壮美山河。
对于这些变化,莽山林管局党委书记李永辉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这就好比给一位天生丽质的村姑,穿上了高级定制的礼服。”

莽山瑶溪谷度假村。
瑶溪谷度假村开街,南花溪夜景亮灯,莽山自然博物馆迎客……借承办2025年郴州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2025年宜章对旅游设施进行了一场“精雕细琢”的升级,将莽山进一步推向世界舞台。
“要用美食美景,‘掏空’游客的钱包,‘刷爆’他们的信用卡!”莽山当地的旅游从业者信心满满。
数据显示,2025年1至9月,莽山旅游区接待游客249.0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7%和26.91%。
旅发大会后的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10.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93.6万元,“旅发效应”红利持续释放。
广东饭
莽山旅游,不仅是地道的“生态饭”,更是一碗辨识度极高的“广东饭”。
展开地图,郴州作为湖南“南大门”,宜章恰是这扇大门的“门面”。莽山如一道绿色屏风矗立门前,山那边,便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
如今在莽山,粤牌车辆络绎不绝,粤语交谈随处可闻——因为这里80%的游客,就来自广东。

莽山八成游客来自广东。
宜章自古便有“楚粤孔道”之称。长达200多公里的边界线,让宜章近10个乡镇与广东的县市村落犬牙交错、鸡犬相闻,这种地缘上的无缝对接,是两地经济与文化交融的先天优势。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却因囿于传统农耕思维与画地为牢的观念,未能被正确认识,反而被视作一种资源流失的威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世纪作为农业大县的宜章,目睹自家农产品被低价卖往广东,利润尽入他人囊中,不少官员心有不甘。由于缺乏深加工能力,他们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堵”。
一时间,交通要道设卡查验,严防生猪、粮食、木材等资源流出。“干部下乡,进栏看猪、下田看烟。”一位老干部回忆。
但行政的壁垒与人为的封堵,终究难以割断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天然纽带,这股源自历史与地理共同书写的底层逻辑力量,始终在民间顽强生长。
具体表现为:跨界的“提篮小卖”屡禁不止,宜章16个农产品市场中,广东商贩占据相当比例。
当时放眼全国,改革开放已是春水奔流。
在此大势下,宜章人清醒认识到:堵,只有死路一条;唯有打开大门,与强邻共生共荣,才能赢得发展生机。
《宜章县志》记载:1990年,时任湖南省委主要领导视察宜章时指示:“学习广东的经验和办法,广东怎么搞就怎么搞。”
1992年,也就是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同一年,宜章成立南京洞边际经济技术开发区(宜章经开区前身),成为湖南首批省级园区。
这是宜章对外开放的一次制度性尝试。但开发区是一个新鲜事物,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走弯路。

湖南边境贸易市场位于曾经的南京洞边际经济技术开发区。
真正的突破在2009年。
湖南出台34条政策,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宜章抓住机遇,重新定位开发区,设立产业承接园,全力抢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重点招引工业企业。
此时,毗邻粤港澳依然是宜章经开区最大的优势。
“从宜章到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车程只有3小时左右,相对内陆地区至少能降低20%的物流成本。”宜章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成丽霞说,宜章是长株潭与珠三角、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点,“很多企业就是看中我们在‘中点’的优势。”
作为湘粤对接第一城,宜章成了很多企业眼里的产业承接首选地。
当初在南京洞边际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期就入驻的光电显示企业恒维电子,就是被这种优势吸引而来。
从南京洞边际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宜章经济开发区,不仅“换了牌子还换了脑子”,开发区的招商策略从“来者不拒”转向“精准链式招商”,招商方式包括以商招商、以协会招商。

位于宜章经开区的产业承接园。
比如,恒维电子引进谱特光电,谱特光电引进山嘉光电;恒维电子还引进汉旗光电、晶耀玻璃等企业。恒维电子生产液晶显示器所需的偏光片由谱特光电供应,原材料玻璃由晶耀玻璃提供。
如今,从恒维电子一家企业起步的宜章光电显示产业,形成了由54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建成了“材料→器件→组件→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数据显示,宜章经开区从广东引进亿元项目14个,总投资31.7亿元,园区90%的企业引自广东。
好人饭
当宜章凭借地理馈赠的矿藏与沃土完成原始积累,依托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打开发展格局后,一条更深层的成长脉络逐渐清晰:真正的竞争力,最终锚定于“人”。
宜章人怎么样,宜章就会怎么样。
在风雷激荡的革命年代,宜章县是一片红色热土。邓中夏等一大批宜章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浇灌理想。全县1881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夏广场。
在那样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这片土地被铸就了敢于牺牲、追求理想的集体人格。这份深植于历史的英雄气概,为宜章注入了崇德向善的最初基因。
从战争年代的英雄,到和平时期的楷模,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
“教育楷模”李黎明、“大山卫士”刘真茂、“义工一号”袁贤光、“网络妈妈”谭兰霞……近年来,一大批“宜章好人”从各行各业涌现,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形成强烈反响,形成了瞩目的“宜章好人现象”。
“这些‘宜章好人’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地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自觉唤醒与集体回应。”宜章县好人协会会长谢运良认为,当经济发展的车轮驶入快车道,尤其是经历从“黑色增长”到“绿色发展”的转型阵痛时,社会尤其需要一种凝聚人心的内生力量。
2016年,宜章顺势启动“好人之城”建设,并于年底成立了全国首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好人协会”。这标志着自发的善行义举,开始走向自觉的、有组织的文明建设。
协会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超过5万会员,意味着近十分之一的宜章人主动加入了这场道德实践,善良从个人选择升华为社会风尚。
这些遍布园区、企业、乡镇的宜章好人,对内成为社会高效治理的“润滑剂”。邻里纠纷,有好人出面化解;经济矛盾,有好人居中调解;项目推进,有好人帮忙协调。

宜章好人协会组织会员做公益活动。
据宜章县好人协会秘书长吕丽珍介绍,仅今年新成立的矛盾纠纷调解部,成功调解的民事纠纷涉及金额超4000万元。好人协会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社会运行的成本,提升了治理的效能与温度。
对外,“好人之城”是宜章一张熠熠生辉的“金名片”。在招商引资中,“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所营造的信任感,是一种无法写进合同却至关重要的“隐性担保”。
总部在深圳的宜音科技,正是被这份独特的“信任资产”所吸引,于2022年落户宜章,并迅速成长为年产值近2亿元的规模企业。
本土企业对此感受更深。湖南百捷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琴坦言:“我们外出洽谈业务时,‘好人之城’的声誉就是一种无形的信用加成,让我们更容易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
好人有“好饭”,“好饭”配好人。
纵观宜章发展,它先天地理与资源的“第一本性”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后,它成功地培育了以好人精神为核心的“第二本性”。
这第二种本性,超越了矿产的有限性,超越了区位的相对性,成为一种更恒久、更动人,也更具韧性的核心竞争力。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李俊杰 汤红辉 刘玉先
统筹:郑江晖 龙芳华
设计:周颖 彭婧 邓琴 谭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