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风深观察②丨消失的礼金簿

2025-11-27 11:24:08 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苏好
字号:

编者按:风俗之变,关乎家国。近年来,湖南各地以村民自治为基石,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卸下“面子”重负,让人情回归本真,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11月26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新风深观察》,记录这场深刻变革中的新举措,看陈规如何褪色,新风如何植根,于无声处听一曲文明生长的湖湘新篇。

常德市澧县古北村“人情风”工作台账。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长沙报道

“以前一个月赶两三场酒,礼金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负担不起,一年辛苦钱大半随了人情。”回忆起几年前的光景,常德市澧县古北村党支部书记陈位沅仍满是无奈。曾经,湖南部分农村地区“赈酒风”泛滥——满月、寿宴、乔迁、升学皆办酒,村民疲于奔命赶场子,“人情债”不仅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更拖慢了乡村发展的脚步。

随着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湖南各地以“酒席减负”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基层创新、文化浸润,逐步剥下“人情债”的外衣,让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旧俗之困:一场酒席,半生辛劳

“办酒就是‘大整大亏、小整小亏’,可别人办你不去,人情就断了。”古北村村民冯翠兰的话,说出了过去湖南农村的普遍困境。在这场“人情漩涡”中,村庄发展被拖入泥沼,百姓生活被裹挟前行。

常德澧县古北村曾是典型的“被酒席拖垮的贫困村”。村里赈酒理由五花八门:新生儿满月要办“添丁酒”,老人逢十要办“寿宴”,甚至盖新房、找工作都要摆“庆功酒”。陈位沅回忆,最多时一周要赶3场酒,村民一年“份子钱”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有的家庭年关要借钱随礼,辛苦种一年地,全给酒席‘做了贡献’”。

在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中寨镇上公道村,山地多、平地少的地理条件,让办酒更添难题。作为侗族村寨,村民多以“团寨”聚居,办红白喜事时要四处借桌椅、搭棚子,“一场酒下来,借东西要跑遍半个村,剩菜剩饭倒掉几大桶,浪费得让人心疼”,村党支部书记杨天钊坦言,更让人头疼的是攀比,“张家办酒用了土鸡,李家下次就必须用土猪,负担越来越重”。

茶陵县龙匣村的老问题则藏在“礼金账”里。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常因随礼金额起纠纷:“两家人前后办喜事,你随5元、我随6元,就会有人觉得被看不起。”73岁的原村支书李寿元回忆,当时人情往来变了味,“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找补’,村民心里都憋着气”。

彼时的湖南农村,酒席泛滥已经不是单纯的民俗问题,它消耗着百姓的财力、精力,也制约了产业发展,甚至扭曲了乡村人际关系,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

规矩之上:一村一策,巧解“人情债”

“移风易俗不能靠‘硬推’,要让政策落地、让村民认可,才能真正改过来。”常德市审计局驻古北村第一书记刘长军说出了湖南“酒席减负”的核心逻辑。

从国家政策到地方实践,从制度创新到文化引导,湖南走的,是一条“上下联动、破立并举”的路子。

2018年3月,澧县率先打响“酒席整治”第一枪,县委县政府向全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和26万多户居民发放《拒绝违规赈酒承诺书》,明确“公职人员不得违规办酒、不得违规随礼”,为整治工作立起“标杆”。

2019年国家11部门《指导意见》出台后,湖南迅速响应,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要求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对酒席规模、礼金金额“限高”。

茶陵县龙匣村选择用“肉价随礼”破解礼金纠纷。李寿元与村老年协会会长李甲喜商议,以“一斤猪肉价格”作为随礼标准:20世纪80年代末是15元,如今是20元,“猪肉是宴席必备食材,大家都认可这个标准,再也没因礼金多少闹过矛盾”。

龙匣村“肉价随礼”被写入村规民约(资料图)。

如今在龙匣村彩绘的宣传墙上的“村规民约”上,其中一条写着:红白事,节俭办,肉价礼,情意重。2024年,“肉价随礼”被写进了龙匣村的村规民约,还配套规定了“红喜事只邀1个村民小组,白事邀2个小组”,避免规模失控。如今村里办酒,10余个小菜分量适中,光盘成了常态,村民吴代飞说,“现在大家随礼都按一斤猪肉的价钱,既轻松又热闹,人情也真了。”

古北村则用“算账”打开了局面。刚开始,部分村民认为“办酒是传统,不让办就是不讲人情”,时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周章军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两本账”:经济账——办一场酒要花买菜钱、烟酒钱、人工费,最后往往“收的礼金不够本钱”;时间账——办酒要提前一周准备,帮忙要耽误农活,“一场酒下来,少种好几亩地”。

看到“办10桌酒要亏8000元”的明细单,村民们的观念慢慢变了。村里趁热打铁,制定村规:“仅允许操办婚嫁、丧葬两类酒席,其他事宜一律不办”,如今翻开古北村的赈酒报告单,时间、地点、原因一目了然,祝寿酒也会注明“不收取礼金”。

新风之果:从“减负”到“赋能”

“酒席少了,钱省了、时间多了,既能装修房子,又能种中药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古北村村民冯翠兰的笑容,就是湖南“酒席减负”成效的生动写照。当“人情债”被卸下,村民的财力、精力得以释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从经济增收、乡风重塑到生态改善,湖南农村迎来全方位蜕变。

“以前过年要借钱随礼,现在每年能省1万多,终于把房子装修好了!”冯翠兰家的变化,在古北村不是个例。如今古北村每户每年节省“份子钱”超1万元,村民有余钱改善生活,有的翻新房屋,有的购买农机,有的入股产业项目。更关键的是,村民从“赶酒”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时间搞生产。

2023年,古北村依托湖南明盛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竹、菊芋,带动百余人次务工,村民人均收入从2020年的8000多元增至1万多元,“以前忙着赶酒,现在忙着种药材,收入翻了番。”刘长军说。

上公道村集中办酒场地外张贴的购物清单。

上公道村的“省钱账”同样亮眼。2018年,上公道村在村内选一块空地,村民们集资修建了一处集中办红白喜事的场地。

集中办酒,让村民们的办酒成本大降,也减少了浪费。村民杨天湘去年为两个儿子办婚宴,最多一场15桌只花2000多元,“要是以前,至少要花5000元”。全村累计节省的23万元,有不少投入到养殖、种植中,“以前办酒浪费的钱,现在能买几头猪崽,一年能多赚不少。”村民杨天业说。

“以前办酒剩的菜要倒掉几大桶,现在按需备菜,基本能光盘。”上公道村的集中办酒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清理餐桌,桌上只剩几个空盘子。村民杨天钊告诉记者,办酒场地有明确的“光盘”要求,每桌8-10个菜,不够再添,避免浪费,“一年能少倒几千斤剩菜,既节约又环保”。

“现在办酒不图排场,就图一家人热闹,亲情反而更浓了。”这是大部分破除“人情债”的村民共同的感受。如今再翻开村里的赈酒报告单上,再没有攀比和面子,“大家凑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比收礼金开心多了”。

久久为功:湖南实践的深层逻辑

从“酒席减负”到乡村振兴,湖南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移风易俗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民俗回归本真;不是“行政硬推”,而是让村民成为主体。

各地的创新举措都贴合当地民俗。比如,侗族村寨根据“团寨聚居”的特点,建立了集中办酒场地;茶陵县根据当地生活实际,采用“肉价随礼”。移风易俗要懂农村、懂农民,不能用城里的标准套农村,也不能用一个标准套所有地方。

湖南始终将“酒席减负”融入乡村振兴全局:产业振兴为“减负”提供支撑;人才振兴为“减负”提供保障;文化振兴为“减负”注入内涵;生态振兴为“减负”创造环境。

当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好了,移风易俗自然水到渠成。

如今,行走在湖南农村,昔日“赶酒忙”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种药材、搞养殖”的忙碌身影。比排场的声音少了,比致富的笑声多了。“酒席减负”不仅剥下了“人情债”的外衣,更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这既是湖南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也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相关报道:

湖南新风深观察①|“退潮”的彩礼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