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矿坑光秃秃,现在满山油茶果;以前办证跑断腿,现在在家等证来!”这五年间,湖南桂东百姓的真切感受,是当地以“深耕”护生态、用实干转资源的生动见证。
五年来,桂东县自然资源局以“守土有责”的担当,让“生态优势”绽放“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结出“富民果”。

生态桂东一角——青竹村观鸟台(桂东县委宣传部 供图)
深耕“疗愈路”,矿坑成绿景
2025年,桂东县成功签约总投资4.9亿元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以前矿上开工,家里窗户常年关,灰尘堆半指厚。”普乐镇东水村村民郭建波回忆往昔。作为全县875万吨高岭土核心产区,这里曾有多处历史遗留矿坑,裸露山体、横流污水,成了生态“伤疤”。
改变始于“开采即修复”的硬规矩。“十四五”初期,桂东县自然资源局投入1245.8万元,对清泉镇、普乐镇、寨前镇等矿区实施“五年修复计划”。改造生产线降粉尘,在矿坑边坡种油茶、杉木,定期监测植被。截至2024年,全县超额完成矿山生态修复60.49公顷(超任务49%),矿坑变身“油茶+观光”基地。同时,县自然资源局推行矿产审批“帮代办”,审批时限压缩60%,为13家龙头企业减负4400余万元,助企业投入绿色改造,形成“护生态、促发展”良性循环。
深耕“饭碗田”,地块出“富果”
“这田是‘饭碗根’,五年没让占一寸!”每天清晨,寨前镇水湾村村支书黄俊清骑摩托巡田,日志记满耕地情况。五年来,桂东严守12.27万亩耕地、10.8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575名田长全年巡田超2万次,守住“粮袋子”。
守好红线更要“活”起来。沤江镇中秋谷里文旅项目曾因用地停滞,县自然资源局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模式,3个月完成1.3公顷审批,项目顺利落地。“现在暑假民宿满房,月收入超2万元!”村民李均荣喜笑颜开。
五年间,桂东完成县乡村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通过“规划一张图”保障万洋山旅游度假区、桂新高速等重点项目征地1570余亩;出让土地138宗增收7.22亿元,储备建设用地4200余亩,2025年争取到土地储备专项债券7800万元,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深耕“民生事”,守护民心安
“盼了8年,终于拿到证!”2024年冬天,沤江镇居民黄顺龙握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眼眶泛红。其所在小区因历史遗留问题,8户业主无法办证。
县自然资源局制定专项方案,联动多部门分类处置,不仅解决该小区问题,还化解全县29件不动产“登记难”,惠及4212户。
清泉镇大地村曾是地灾隐患点,暴雨天需连夜转移。“现在搬新家,有监测系统,下雨能睡安稳觉!”村民陈大妈说。
五年来,全县投入1.1亿元“统切统建”,让5020户搬新社区,建78处地灾监测点。五年间,地灾治理覆盖46个村,成本效益比1:6.5,政务服务满意率连续五年100%。
五年深耕筑绿,终得“富果”满枝。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4.9亿元项目签约只是起点。“还要建中药材康养产业园,让绿水青山结出更多‘金果实’!”桂东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守土有责”担当,让桂东生态更优、产业更兴、民生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