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翔 醴陵报道
“原以为要打官司耗半年,没想到3天就敲定方案,还减免了罚息,一举解决了企业后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近日,握着调解协议,醴陵某电瓷配件厂负责人李先生感慨不已。
这场45万元不良贷款纠纷的快速化解,正是醴陵市综治中心运行9个月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瓷都大地绘就平安和谐法治新“枫”景 的生动写照。
整合资源,联动化解提质效
近年来,作为中国陶瓷之都的醴陵将“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作为核心目标,按照“五有”目标,聚焦“五个规范化”,扎实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实现对群众各类诉求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今年2月25日,整合了政法委、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信访和网格化中心等7个部门力量的醴陵市综治中心开启试运行。中心依托“信息化”全要素数据平台,结合“大数据+铁脚板”模式,“攥指成拳”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合力。
“我们致力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党委、政府处置重大风险的‘指挥所’、领导决策社会治理的‘参谋部’、民呼我应化解矛盾的‘服务站’。”醴陵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胡旭介绍,中心以《醴陵市综治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总揽全局,设置了引导受理区、法律服务区、多元化解区、诉讼服务区、指挥调度区、集中办公区等六大服务区,实现“诉求一窗受理、分流一键直达”,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开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截至11月5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平台按照应受尽受、全量受理的原则,办结率高达98.3%。” 醴陵市综治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文箭介绍,中心深入学习“枫桥经验”,加强风险研判,强化源头治理,对重点人员、重点区域进行高频次走访,实现矛盾纠纷的全面排查和动态管理。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两类重点人员64283人次,提供帮代办服务18943次,排查安全隐患事件1212起,更新人口数据信息296521条,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为矛盾纠纷的早期介入和化解提供了有力支撑。
法理交融,刚柔并济暖民心
“困扰我近10年的难题,没想到一个星期就得到解决。”今年4月,退役老兵张锋(化名)用“综治为民显担当,暖心服务解兵忧”14个字,表达了对醴陵市综治中心的点赞与感谢之情。
2013年,张锋在湖北襄阳市承包工程时,因债务纠纷被当地警方立案,2016年办理取保候审。此后,因无法提供撤案文书,他一直无法开具无犯罪证明,导致其创业贷款屡屡碰壁。其儿子原本有机会当上辅警,也因为父亲的“案底”而失之交臂。
市公安局派驻综治中心“警调联动”工位的刘河警官听取情况后,马上联系东富镇派出所核实案情,并调取了张某提供的取保候审通知书。综治中心迅速启动“两统两分”机制,明确取保候审记录本身不构成犯罪记录,且张锋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监管规定,无犯罪事实,为开具证明提供法律依据,最终让问题迎刃而解。
让群众从“揣着烦恼来”到“带着满意走”,这样的一站式解忧,如今在醴陵市已成常态。今年5月,醴陵市综治中心采用“人大代表+法官+调解员”的多元解纷机制,让一起长达6年的陶瓷原料供应纠纷圆满化解:原料公司主动减免部分违约金,陶瓷企业分三期付清51.7万元货款。今年6月,东富镇综治中心携手司法所、派出所,经过多方沟通协调,成功帮助8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薪资1.8万余元。如今,“有矛盾纠纷,就找综治中心”已逐渐成为醴陵广大城乡居民的共识。
在法理与人情的交织碰撞中,探寻微妙的平衡支点,更是彰显了醴陵市综治中心“法理情交融”的民生情怀。
该市石亭镇晏某某于2017年与老挝女子叶某相识同居并生育2个小孩。自2018年以来,晏某某通过视频先期联络介绍,先后带回6名老挝女子来到醴陵相亲,2023年11月因涉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被刑拘,今年4月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及收缴违法所得。由于家中主心骨被抓,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来自异国他乡的叶某情绪失控,多次企图携子寻短见。
醴陵市综治中心通过实地走访核实,晏某某介绍的老挝女子,主要是叶某的亲属;所收取的费用是基于醴陵本地婚嫁习俗的“谢媒钱”,并无恶意欺诈或不当获利。而且这6名女子都分别与当地男子组建了稳定家庭,多数已生育子女,生活比较幸福美满。因此,晏某某的行为确实构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但其主观恶性较低,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
在综治中心组织协调下,晏某某家属、被介绍家庭代表与法院工作人员等开展集中对话,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日前,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改判晏某某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一年,让其得以回归家庭,重新肩负起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让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让法律在刚性之外更显温情。
精准施策,金融纾困解企忧
成立仅2个多月,受理各类金融纠纷103起,成功化解78起,化解率75.72%;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追回不良贷款236万元,平均解纷时长压缩至7天,较传统诉讼程序效率提升80%。这是醴陵市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自今年9月成立以来的“战果”。数据的背后,彰显出“综治搭台、法院护航、金融参与”这一“三维联动”机制的强大合力。
醴陵市商贸活跃,金融借贷和民间借贷的频率都很高,金融纠纷案件呈逐年增长态势。而传统诉讼模式存在流程周期长、当事人诉累重、司法资源占用多等“瓶颈”。为有效破解这一治理难题,醴陵市综治中心与醴陵市人民法院协同联动,创新构建“综治搭台+法院护航+金融参与”的解纷机制,实现纠纷前端预防与后端化解的全链条贯通。
综治搭台,就是充分发挥全市网格员在城乡基层治理中的‘瞭望哨’作用,统筹全市350多名网格员担任金融纠纷‘信息员’,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文箭介绍,通过重点摸排辖区贷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债务履约能力及个人就业收入变化、还款意愿等关键信息,实现纠纷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
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订单延迟交付,李先生开办的电瓷配件厂一度陷入资金周转困境,45万元的经营性贷款逾期达10个月,面临诉讼执行风险。网格员经过摸排,发现企业仍有稳定订单,只是暂缺周转资金。法官很快梳理好相关证据,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商定由配件厂当月先还5万元,剩余的40万元分8期付清,银行则减免1.2万元罚息。
市民陈先生因失业导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逾期8个月,银行准备申请查封其房产。网格员通过走访,了解到他刚找到新工作。调解员因此与银行协商,提出“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每月月供”的方案,并得到双方认可,避免了房屋被司法拍卖的结果,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这一项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措施,一件件接地气、有温度、解民忧的实事,让瓷都广大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醴陵市综治中心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为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