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最强“逆袭者”丨我们奔县吧·宁乡市篇

2025-11-25 11:15:10 红网
作者:袁树勋 王义正 张必闻 编辑:廖轩仪
字号:

开栏语

三湘四水,县域热土。这里奔涌着湖南经济最深沉、最活跃的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县域经济观察《我们奔县吧》。

“奔”,是奔赴,是奔流,更是奔向希望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以财经地理的视角,穿越山河、叩问沃土;走进机器的轰鸣、街市的烟火、稻浪起伏的田野。这既是一次对湖南县域“家底”的立体盘点,也是一场对区域动力的清醒探寻。

第十站,走进长沙“西大门”——宁乡。

微信图片_20251124161040_258_68.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树勋 王义正 摄影 张必闻 宁乡报道

11月11日,中郡研究所发布了二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榜单。

长沙地区的三个县市——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都跻身榜单前15强,组成了湖南县域经济第一梯队。

这“三兄弟”,各有特点。

长沙县,区位优势明显,经济体量庞大,号称“三湘第一强县”。

浏阳市,改革氛围浓厚,乡镇经济发达,百强镇数量在中部县域中名列第一。

宁乡市,则是本世纪以来,湖南县域最成功的“逆袭者”。

宁乡 我们奔县吧.png

尝过工业的甜、也吃过工业的苦

宁乡是长沙最西边的县级市,处于雪峰山脉和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市域面积大,人口多,平原广,历来是湖南省数一数二的生猪粮食大县。

境内煤铁资源丰富,另有铜、锰、石灰岩、高岭土等30多种矿产。

依托资源禀赋,宁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大力发展县办工业。具体门类,主要是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等“五小工业”,讲究一个“就地取材、就地销售、服务农业”。

到1990年,宁乡县办工业已经占了湖南省八分之一的产值,居全省第一。产品既满足本地需求,亦供给周边市场,平板量具、电池碳棒等拳头产品还走向海外。吸纳就业人数,一度高达三四万人。

然而,好景不长。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县办工业因机制和技术落后纷纷被淘汰。宁乡唯一一家省属大型工矿企业,号称“湘中煤都”的煤炭坝煤矿,也在这一时期陷入危机。曾经的荣耀,瞬间成了负担。

一方面,厂矿关停重创财税。1996年宁乡财政总收入为2.36亿元,1999年跌至1.42亿元。

另一方面,企业破产改制留下了近3万下岗职工,另还有2万多公职人员要养活。

那几年里,宁乡财政入不敷出,教师工资一度停发,干部士气低落。新华社一篇报道,记载了当时宁乡公职人员的自嘲段子,“宁乡的教师是头猪,不发工资还教书;宁乡的干部是个宝,不给钱来照样搞”。

为了维系财政运转,县乡两级政府不得不以教育附加费的名义向农民摊派,结果导致干群矛盾尖锐。1999年初,宁乡道林镇和坝塘镇在同一天爆发了罕见干群冲突,震惊中央。

事后发,新华社记者赴宁乡采访,发现全县35个乡镇中21个乡镇有农民自发成立的减负组织。

这就是90年代末的宁乡,一个“财政弱县”“农村稳定麻烦”。

经济滞后和社会失稳互为因果,会形成恶性循环。1999年采访“道林事件”的新华社记者,就在报道中忧心地表示,“为这里部分官员群众矛盾如此尖锐震惊,为这块130万子民土地的何去何从心忧。”

开挂般的“逆袭”

出乎意料的是,宁乡在新世纪初迅速“咸鱼翻身”。

2000年——2005年,宁乡工业总产值从63.2亿元增至15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35元涨至4371元,财政总收入从2.3亿元升至7.1亿元,一扫穷困面貌。

翻身后的宁乡,步伐毫不停顿,一路高歌猛进。

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榜单上的名次变化,就很能说明问题——

2001年,宁乡排全国第233位;2017年,宁乡“县改市”之年,排名到了31位;2025年,跑到了第14位。

24年间抬升219位,如此开挂般的速度,放眼全省县域无出其右。

图片2.png

2001——2025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榜上,宁乡的名次变化。(数据来源:宁乡市统计局)

复盘宁乡“逆袭”之路,成功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撸起袖子重新拼工业。”

这个过程中,宁乡很好地抓住了几次历史机遇。

“两个唯一”

第一次,是抢占了新世纪初的招商引资先机。

2000年,宁乡县委县政府提出个口号,“招商引资是宁乡发展的唯一选择,项目建设是宁乡发展的唯一载体。”

时任宁乡县委书记徐湘平,在一份讲话资料中解释过理由,大意主要是两点:

首先,没有资金就没有发展。宁乡政府财力仅能保运转,只能靠招商引资谋发展。当时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外资会加速流入;在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引导下,国内外资金又会加速流向中西部地区。宁乡作为中西部省会近郊卫星城,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优势,但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机会稍纵即逝。

其次,招来的资金,都得落到具体项目上。项目建设,涉及策划包装、职能审批、征地拆迁、工程建设诸多环节。项目高效推进的过程,就是思想观念更新、政府职能转变、干部素质提升的过程。

番分析,可以说抓住了那个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精髓。

微信图片_20251124170829_260_68_副本.jpg

宁乡智能化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

确立“两个唯一”理念后,宁乡集中人财物拼招商。全县最好的一台别克商务车,配给了招商局;在财政很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拨出200万元用作招商经费;县领导3年内“八上青岛”,招来青岛啤酒投产宁乡。

另一方面,宁乡以吏治为抓手整顿营商环境。仅2001年,全县就有26个领导干部被免职、148名公务员被评定为不称职、28人被辞退。

努力很快换来了丰厚回报。2000年宁乡引入县外资金约5亿,2001年约10亿、2002年约17亿、2003年约27亿、2004年约46亿、2005年约64亿,5年间翻了近13倍。

这些资金,大多流向了工业领域,帮助宁乡摆脱财政困局,走上了“兴工强市”之路。

图片3.jpg

2000年——2005年宁乡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数据来源:段羡菊所著《后发赶超凭什么:中国县域发展样本宁乡启示录》)

赶上了风口

宁乡抓住的第二次历史机遇,是2008年工程机械产业扩张风口。

那一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为对冲经济下行,推出了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大兴铁路、公路、机场项目,对工程机械设备产生了旺盛需求。

工程机械本是长沙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区和长沙县。风口一起,这些企业纷纷扩张,但受市区工业用地空间限制,得向外寻求新址。像宁乡这样的省会周边县,就迎来了机会。

宁乡得到的第一个超大项目,是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重起”)。

项目落地过程中,也有些小插曲。宁乡经开区相关人士记得,2008年三一重工领导前来选址,发现地块上还有50亩未完成征收,“当时他们也去其他县市选过址,为了稳定他们投资宁乡的信心,我们承诺一个月之内完成征收。”

征地拆迁号称“天下第一难题”,一个月内完结似乎不太可能。但宁乡的干部们,还真把这事做成了。

2009年,“三一重起”正式落户宁乡,占地过千亩,投资累计过百亿。它还帮宁乡赢得了一个国际荣誉——亚洲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全球最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的诞生地。

到了2013年,另一家后来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星邦智能,也从长沙市区迁至宁乡。

这两家龙头企业,吸引了大批工程机械配套企业落户,帮助宁乡拥有了第一条百亿级产业链,很大程度上撑起了宁乡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后的高歌猛进。

图片4.jpg

三一重起的王牌产品——2400T全地面起重机。

“最正确的决定”

受行业周期和经济大环境影响,近几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走低。

长株潭一些以工程机械为支柱产业的县市区,已感受到了冷冽寒意。

宁乡却信心十足,喊出了“湖南工业看长沙,长沙工业看宁乡”的口号。

信心从何而来?

原因之一是,宁乡不只有工程机械,还有一个体量更大、势头更猛的产业——储能材料。

电动汽车电池使用的正负极材料,或是保障电网储能安全稳定的特种电解液,都属于储能材料。当然,储能材料是个庞大家族,号称能源领域的“下一代油箱”。其巨大市场潜力,已构筑起一个万亿级新兴赛道。

这条赛道上排名前二的县市,一是拥有“宁德时代”的福建宁德,二就是宁乡。

2024年,宁乡储能材料行业总产值近600亿,约占当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4%,妥妥头号支柱产业。

更关键的是,宁乡储能材料产业链完整度很高,贯穿正极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芯及电池回收各环节,在国内很少见。产业链完整度高,意味着经济韧性强、发展后劲足。

有这么一项优势产业,难怪宁乡底气十足。

图片5.jpg

宁乡储能材料龙头企业之一,湖南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很多业内人士都好奇:宁乡不产锂矿、钴矿,怎么就攒出了一条储能材料产业链?

故事,至少得从2008年前讲起。

当时,储能行业还处在技术研发与探索期。中南大学,是国内储能研究重镇。这所高校离宁乡产业园区较近,双方交流频繁。

“就是在和中南大学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储能材料前景广阔,开始布局这项产业。”宁乡经开区一名经历了储能材料产业发展历程的人士说。

他记得,2008年宁乡就从佛山引进了“邦普循环”,“当时这家公司很不起眼,‘30个人、30亩地、3000万年产值’的水平。”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邦普循环”逐渐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巨头。这个过程中,宁乡又陆续招来杉杉能源、中伟新能源、弗迪电池等龙头企业,培育出一条完整的储能材料产业链。

微信图片_20251124170838_263_68_副本.jpg

近年来,宁乡智能家电智能硬件产业链发展迅速,图为格力暖通的智能化产线。

回望这一历程,宁乡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产业萌发期着手布局,占得了先发优势。

这就是宁乡人抓住的第三次历史机遇,靠的是超前眼光。

宁乡人尝过工业的甜,也吃过工业的苦,走过上世纪末的动荡期,依然撸起袖子拼工业,这才有了后来的“逆袭”。

这方水土间的人,不只“会养猪,会读书”。他们的血液里,也流淌着工业基因。

图片6.jpg

宁乡工业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这里出土了约400件商周青铜器,号称“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图为宁乡青铜器的代表——“国宝”四羊方尊。(宁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fenge.png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李俊杰 汤红辉 刘玉先

统筹:郑江晖 唐卫强

设计:周颖 邓琴 谭文平 刘亦乐(实习生)


相关链接:

一图观宁乡,看“全能选手”的县域风采丨我们奔县吧·宁乡市篇

双语:零攻略,感受宁乡的N种打开方式丨我们奔县吧·宁乡市篇

“寻宝”宁乡,这张地图里尽是“热辣滚烫”丨我们奔县吧·宁乡市篇

专题丨湖南县域经济观察——我们奔县吧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