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湿地论坛(第九届)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暨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2025年年会”在长沙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长沙报道
翻开人类的历史,“逐水草而居”几乎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选择——从繁衍于长江与黄河的华夏文明,到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再到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都离不开湿地的身影。
11月7日至9日,“中国湿地论坛(第九届)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暨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2025年年会”在长沙举行。
来自60余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400余位专家、学者与研究人员齐聚一堂,以“保护湿地•共筑未来”为主题,重点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下,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修复、湿地资源化利用等议题。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与人类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湿地保护面临着怎样的境遇,又将走向何方?这场论坛或许能带来一些答案。
人地之争
亚热带,是农业生产的绿洲和宝地,而农业发展的许多领域都涉及湿地,如湖泊、水塘,乃至稻田。
“湿地离不开周围环境对它的影响,而这很大程度上涉及农业的种养殖。”此次湿地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生态所”)所长陈洪松介绍道,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磷、氮等排放物的污染问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湿地保护议题,本身就与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紧密相连。因此,此次湿地论坛上,就有学者从农业角度分析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议题。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印遇龙就带来了一场《养殖废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主题分享。
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南,以“一湖四水”构筑起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格局。目前,湖南省湿地总面积稳定在2033万亩,而洞庭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湿地。

洞庭湖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亚热带生态所副所长谢永宏,是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创建者。该站从2007年筹建,于2009年建成,2012年加入CERN系列,2021年批准加入国家野外站系列。
作为一块“必争之地”,历史上,洞庭湖经历过三次围垦高峰期,由此造成了湖泊的萎缩,但也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粮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就建立在我们有广袤良田的基础上。”谢永宏认为,不同时期,人地之间的矛盾是不同的,很难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过去的事件。
从以上角度来看,湿地保护的本质,其实是解决“人地之争”的矛盾。
而现如今,观念和技术的演变正在改变“湿地的命运”。
此次中国湿地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前往了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大通湖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基地开展野外考察活动。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曾在10年前第一次到洞庭湖考察。他认为,与过去相比,人们对于洞庭湖的认知已经从“如何利用好”转变为“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而这也是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趋势。
科技之光
“在全球范围内,湿地被大范围地开垦利用是一个普遍现象。”姜明长期从事湿地生态、湿地功能评价、黑土地保护等领域的研究。
姜明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广泛地意识到了湿地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十余年来越来越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到2022年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推向了一个高潮时期。”
截至2023年,我国有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总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
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发展无疑为湿地保护注入了强劲动能。
举个例子,洞庭湖区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排放时间集中于4-5月,以及12月至次年1月。
对此,洞庭湖站科研团队设计了“三池两坝”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体系,并在洞庭湖区得到了广泛运用。谢永宏说“以牛蛙养殖为例,利用该技术,我们能将尾水的总磷含量从0.9ppm降低至0.1ppm。”
同时,在大通湖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基地,洞庭湖站科研团队已初步研究出虾蟹养殖与水草种植的比例,不仅提升了水质,且水产品质量好,基本能够实现种养平衡。
“湿地的功能是强大的,但它本身又是脆弱的。”姜明说,“如何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考验的是能否科学决策,而这需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科学平台的建设与相关人才的培养。”

平江县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
走向何方
此次中国湿地论坛上,国际知名湿地科学家,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组组长Marinus L. Otte以《The Future of Wetland Science》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
湿地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这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Marinus L. Otte在中国看到了一种路径和方向。十余年前,他曾在中国西南部考察过一个湿地公园。彼时这个湿地污染严重、环境恶劣。而仅仅几年后,当Marinus L. Otte故地重游,他发现湿地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耗费了很多心血,但也非常成功”。
事实上,在湿地保护工作上,中国正在持续贡献自己独特的智慧与方案。
“小微湿地,是环境小卫士。”著名地理学家、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学术院长邓伟就在采访中特别提到了“小微湿地”这一概念。
所谓小微湿地,是指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小型、微型湿地,既包括小型湖泊、河流、水塘等,也泛指农田低洼地、城市景观水体等类型。
2018年10月,《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首次将其纳入国际保护框架。
“湿地,是水的营房。”邓伟补充道:“以防洪为例,一块小微湿地的功能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将其集合起来形成小微湿地群,它的功能就是强大的。”

今年10月,“鸳鸯一家”打卡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
毫无疑问,湿地绝不是“无用的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