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笔尖凝光,脚步追风。2025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大美红图”定格新闻背后的坚守,每帧画面都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时代的担当,致敬这群用热爱记录人间的追光者。

2009年12月26日,当武广高铁的列车用超过300公里/小时的速度穿进三湘大地,湖南正式宣告进入高铁时代。2019年,红网时刻新闻策划推出“高铁入湘十年”系列报道,记者郭薇灿深入怀化溆浦县北斗溪镇采访“搭上了高铁”的茶农。
在简陋屋舍俯身倾听,于街头田间定格真情,没有机械的问答,只有真诚的共情。他们,是以纸笔为翼,穿越技术喧嚣,奔赴大地与人心的记录者。
当算法追逐流量,他们以纸笔为锚,扎根现场;当技术简化表达,他们以脚步为尺,丈量真实。在AI重构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形态,海量算法推送淹没真实表达的当下,我们愈发珍视那些扎根现场的坚守。
“在现场”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媒体最硬核的竞争力;纸笔的力量,从来不是技术的对立面,而是穿越AI喧嚣的人文之光。他们用躬身现场消解冰冷,用坚守对抗浮躁,让每一段文字都成为镌刻时代、直抵人心的滚烫印记。

2024年4月,红网记者周逸峰在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部队采访,了解士兵们的训练故事。

2025年7月1日,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将所持价值3775万元的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无偿赠予中南大学。红网记者谭苏昕对此进行专访,深入报道了何院士坚持一生的科研精神、学者担当与家国情怀。

2025年5月28日,湖南大剧院后台一角,红网记者陈雅如(左)与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演出团副团长苏子慧(右)在道具箱上盘腿而坐,聆听她20年来的杂技人生。

2025年7月,红网记者殷铭康携手湖南文理学院Mike老师一起与生态对话,与自然相拥,在岳阳拍摄《大道湖湘》双语视频花絮。

2025年4月7日,在岳麓山“大家书房”拍摄世界读书日特别节目现场,红网记者曾慧采访作家浮石。

2025年4月,宁乡市流沙河镇草冲村,红网记者袁思蕾、史凌松、李长宏在助农主播何银芝的家中采访,用镜头、文字捕捉这位00后女生和奶奶之间的温情瞬间。

2025年6月,长沙县路口镇,红网记者胡邦建在主播余丹的直播基地采访,了解他从装修工转型乡村文化主播的心路历程,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他搭建“百姓舞台”,通过歌声传播乡村文化,推介家乡的平凡故事。

2024年8月28日,红网记者杨怡晴(中)、杨伶霞(右)在怀化采访“人民路上原住民”时,王桂芳老人即兴朗读了他所作的长诗《今天怀化像明珠》。

2024年,《人民路上原住民》大型报道采访期间,红网记者何青与张家界市民陈启宇交流。老人家兴致勃勃地与何青分享她手机里的老照片。

2024年,红网记者秦楼听摄影前辈讲述拍摄的故事。

刘玲俐荣获《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后,红网记者王敏、谭倩、阳正坤第一时间对这位被孩子们紧紧簇拥的特教教师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从无声世界“唤”出爱的动人故事。

2020年,红网推出年度大型融媒体策划“咱这一家子”,聚焦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下,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幸福点滴。尽管已是深夜,记者郭薇灿、刘璇、张必闻、向阳、钟家英仍与采访对象围坐一起,讨论第二天的拍摄内容。

策划:陈杰 李丽 刘惟烜
摄影:陈杰 李丹 张必闻 杨抒怀 朱丽萍 龚子杰 刘玉先 秦楼 申杰 郑江晖 言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