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人民日报》上多次可以看到“彻底根治”的表述。)
(答案B也有正规出处)
红网长沙6月18日讯(记者 廖洁 实习生 隆素华)我们平时见得很多的“彻底根治”、“凯旋而归”之类表述是否符合语言规范?这类问题也许大多数人很少会去思考,但是不久前却让一些老师和同学有些伤神。6月15日,岳阳考生家长李政峰向红网反映,自己和许多家长都对今年高考语文第三题的答案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今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三题的答案有问题”。这道题真的出错了吗?
家长和部分老师:“彻底根治”错了
李政峰表示,该题目前公布的答案为选项B,但据他所知,许多学生、家长及语文老师都认为选项D同样有问题。
在今年的高考语文湖南卷中,第三题为“语病题”,要求在四句话中选出有语病的一句,分值为3分。
其中,B选项为: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代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D选项为: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不否定选项B有错误,但选项D是出在‘彻底根治’这四个字上。”李政峰说,因为根治本身就有彻底治愈,治疗的意思,如果根治前面再加个”彻底”,语义就是重复的。
李政峰表示,自家孩子在平时的语言训练中,就把这种词语搭配当做是错误的,这个词在孩子看来和“胜利捷报”、“十分巨大”等一样,属于语义重复,因此孩子做这道题时选择了D项,“孩子的语文老师和许多同学都认为D选项是错误的。”
“当然这个词的习惯性用法还是有的,狗皮膏药广告上就很常见,但是正规的用法全部是‘彻底治愈’,‘彻底治理’。”李政峰认为,如果“彻底根治”不算病句的话,不仅将影响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将影响汉语规范。
长沙市六中语文老师蒋老师向红网记者透露,一些语文老师私下讨论这个题目时,也觉得选项D从语法上来说不是很严谨,“因为‘根治’就包含了‘彻底’的意思,我听到关于这个题目的专家的解释是,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语,不算是错误。”
“其实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不好把握。”他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选项D的错误似乎更明显一些,“因为它本身就是我们平时常常讲到的一种语病的类型。”
阅卷组老师和文字专家:约定俗成的表述没错
“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反复讨论过。”湖南高考阅卷组语文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向红网记者表示,“有的家长和老师认为根治就有彻底的意思,所以这是语义重复。但是我们觉得这个理由不太成立。”
这位老师表示,“彻底根治”四个字在目前的报刊杂志,包括《人民日报》上常常出现,一些领导讲话中也有,“所以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不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而选项B则非常明显。”
他还表示,这个问题与阅卷组无关,由命题组负责。
“就我看来,选项B的错误更明显一些。”《新湘评论》文字顾问陈方认为,选项B“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暗换主语,应该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而选项D的“彻底”和“根治”放在一起,“是有一点不大妥,但是像这种语义重复的用法较为常见,一般也没有造成什么大问题。”
不过专家的说法似乎有出处。网友“格格不入人”举出了古籍中类似的用法。清代王念孙撰写的《王石臞先生遗文》卷一“劾贪吏黄炳摺”中有这样的句子:“看此光景,即不得已而办,亦必不能彻底根究,又臣两次具禀之后,抚臣并未委员摘印,但传闻有将该州撤回之信……”“彻底根究”与“彻底根治”用法类似。因此,“彻底根治”这种说法确实是从古至今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两个选项均有正规出处
红网记者通过人民网搜索页面查询显示,截止到6月15日20时,“彻底根治”一词在《人民日报》出现了94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出现了30次。5月20日,《人民日报》将这个词放在了一篇评论的标题上——《“庸懒散软”,该彻底根治了!》,这是该词最近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出现。
而答案B同样可以找到正规出处。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李建永:文化在哪里》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文化在哪里?在传承中,发展里。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亦有现在、未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发展它。”该文来源为“人民网——人民日报”。而湖南2013年高考题语文卷应该就是直接节选了这一句话。
网友:约定俗成如何界定?
“那为什么许多网络习惯用语用到高考作文里不被允许,而这么明显的词义重复却说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呢?约定俗成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领导说了,媒体用了,就是约定俗成吗?如果‘彻底根治’是正确的说法,又出现了这么多年,那为什么不收录到《辞海》里,不收录到成语词典里算了呢?那样一来就没有争议了嘛。”网友“八宝菜”认为,对于“彻底根治”这个词的错误,不能用“约定俗成”来解释,“作为一个学生,到底该怎么判断一个有语病的词是不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也有网友认为,只有在如此生偏的古籍中才能找到类似表述并不能说明这种表述就是对的。至少这类古籍的权威性让人存疑。古人在文字上经常犯错,不然“通假字”是怎么来的,能写错字难道就不会写错句子?
更有网友吐槽,既然两个答案都可以找到正规出处,这让学生情何以堪?到底是我们的语言环境有问题?还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