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寿投入抗旱资金2400万 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来源:红网 作者:李进 刘建国 饶晔 编辑:王津 2013-08-07 11:44:1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汉寿8月7日讯(通讯员 李进 刘建国 饶晔)6月28日以来,湖南汉寿境内接连30多天高温无雨,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灾难性损失。截至8月6日,全县受灾农作物达50多万亩,11万多亩农作物绝收,因缺水缺墒无法耕作的面积达5万多亩,4.6万群众出现饮水困难。
  
  旱情就是命令,汉寿县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以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抗旱救灾中,打响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
  
  千方百计保饮水安全
  
  河水断流、山塘干涸、农田龟裂、稻叶焦枯……8月5日、6日,笔者穿行在汉寿县受灾最严重的三和、龙潭桥、月明潭、崔家桥、丰家铺等十几个乡村实地采访,目睹了这场旱灾给当地造成的恶劣影响,给群众生活带来的严重困难,给种粮大户带来的重大损失,可谓触目惊心。
  
  8月5日上午10时许,在龙潭桥乡红土墙村炉贯冲组,50岁的村民李再清,冒着烈日守在一个水泵前。他的身后是即将见底的狭子口水库——全村仅剩的一个水源地。
  
  村支书王进楚神色疑重:“村里10多口山塘都干了,就剩下这个小水库,现在必须专人看守,科学调用,因为这些最多只能顶5天左右。”
  
  下午5点,汉寿县防指统一调派的消防送水车,刚一驶进月明潭乡集镇龙井湾村,急切的村民们就挑起水桶围拢过来。村民李全清装满了整整6个大桶,乐呵呵地说:“这水够我一家喝上三天了!”
  
  爱心在灾害面前闪亮,力量在召唤之中凝聚。汉寿县把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摆在了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县防指提前做好30多台消防车、洒水车以及其他车辆为受灾村民运水送水的准备,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除了为旱区寻找新的水源地,及时提供技术、设备和保障电力供应,“党员送水队”、“环卫送水车”“消防抗旱服务队”等异地取水和送水队伍,正活跃在抗旱一线。村对村支援、干部与农户结对互助送水,更有一些民间协会、群众团体组织的各种送水队,为群众送去了希望。
  
  想方设法抗灾补损
  
  汉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里,一道道紧急通知相继发出,一份份紧急预案迅速启动,一笔笔救灾款物运往重灾区。随着强劲的行政执行力,各项有效措施如“及时雨”洒向旱区,乡自为战,村自为战,大户为战,汉寿乡村处处是县乡联动、干群协力抗大旱的情形。
  
  百禄桥镇采取镇指导、村为主、民自筹,财政统一验收奖补的方式,筹资近100万元,抗击旱魔。该镇燕子冲村自筹资金6万元,与蒋家嘴镇张家山村抢修22千瓦抗旱机埠一台,疏通渠道3.5公里。石桥村投入资金8万元,对原60年代初建75千瓦机埠进行维修,并疏挖渠道4.2公里。庄稼村投入3万元,自购2.2千瓦抗旱电机两台进行生产自救等等。有效地缓解着旱情。
  
  8月5日下午,汉寿县农业局粮油站的何维君,从大南湖乡赶到崔家桥乡大溪冲村。走下种粮大户张昌元在此承包的280亩稻田,何维君一脸的焦虑。“完全绝收!”这是何维君给这片田下的结论。
  
  但是,有着1700多亩水稻种植面积的张昌元,并没有灰心。张昌元接过何维君递给他的《当前水稻抗旱陪管技术意见》,认真的阅读起来。在他心里,已经决定在这片已经绝收的稻田里,重新补种秋玉米、秋荞麦等作物。而补种所需的种子、肥料等物资,政府都会免费为他提供。
  
  撼不动的过硬作风
  
  压不垮的是脊梁。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缺水,党员干部就会把水送到哪里。在汉寿,谭本仲、杨昶等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全力动员群众抗灾自救,发挥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挖井取水、疏通水沟、翻山越岭送水、为农作物浇水……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日夜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19台水泵,15名党员干部,8天8夜,近200个小时的持续坚守。这是8月5日上午,笔者在安乐湖边的月明潭乡刘浃河村了解到的一组数据。
  
  当我们赶赴这个“三级提水”的现场时,汉寿县委书记谭本仲正带领县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督察指导。
  
  一路所见均是龟裂的农田和焦枯的稻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口径达30厘米的大水管正在哗哗地出水,灌向农田。谭本仲紧皱的眉头稍微舒展开来。从他的话语中,得知附近的纸料洲村依托自身水系特点,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几十名干群奋战三天三夜挖渠引水,村内近900亩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
  
  谭本仲说,目前,汉寿县已累计投入抗旱救灾资金2400多万元。全县565个群众工作组、1918名县直机关干部组成的抗旱、送水、改种技术服务等“三支队伍”活跃在村头田边,对受灾严重的村组进行联点支援。我们要在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的前提下,在平湖区确保农作物丰产,在山丘区确保重点地块和种粮大户有好收成,把全县的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