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向重金属污染宣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孙振华 李伟锋 唐爱平 曹娴 编辑:王娉娉 2013-10-22 08:58:46
时刻新闻
—分享—

  2010年6月19日,临武三十六湾,被捣毁的非法选矿车间。(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李伟锋 摄

  10月18日,常宁市宏炜冶炼公司还堆积着大量没处理完的废料。本报记者 李伟锋 摄

  本报采访组

  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采矿、选矿、冶炼,不可避免会产生重金属排放。其中,尤以湘江流域为甚。据悉,湘江流域重金属排放量,已占到全省70%。

  显然,治理全省重金属污染,湘江流域首当其冲。为保护湘江一江清水,近年我省打响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攻坚战。

  近日,记者顺江而下,经永州、郴州、衡阳、株洲等地,探访流域内有色金属重点矿区,从采矿、选矿、冶炼等环节,如何从源头截住重金属污染。

  矿区乱采滥挖得到根治

  暮秋时节,记者行走郴州三十六湾、新田岭、柿竹园、黄沙坪、鲁塘以及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重点矿区的崇山峻岭,昔日忙乱的开采场面已不再现。这些因矿而兴、因矿而乱的矿区,经矿产资源整合、矿业秩序整顿,正在悄然嬗变。

  临武三十六湾,群山苍翠,新组建的南方矿业公司正在进行矿井扩能改造。

  副总经理蒋毛生在三十六湾矿区已摸爬滚打几十年,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指着对面山腰上那些已经封闭的矿洞告诉记者,这块48平方公里的矿区,蕴藏丰富的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前些年来这里采矿的一度高达10万人,大大小小上千家矿,矿洞一个连一个,如同马蜂窝。

  山上千疮百孔,山下污水横流。随意堆放的废矸石、废砂、废渣被山洪直接冲向山脚,锌、铅、锡、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浑浊废水,未经任何处置就直接进入湘江二级支流甘溪河。这里,成为湘江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地带之一。

  从2007年到2010年,郴州市以雷霆手段,整治三十六湾矿业开采秩序。经兼并重组、资源置换、公开竞价,三十六湾矿区整合为两大矿区,分别由西部矿业和南方矿业两家企业开发。矿区管理由“分而治之”走向“大一统”,有效解决了非法盗采、无序乱采等问题。

  郴州矿业秩序整治攻坚战,同样在富含钨、铅、铁、钼、铋、锡等矿种的北湖区新田岭矿区打响。

  历经上千场谈判,2008年,中国五矿湖南有色控股集团与当地14家矿业公司签署了资源补偿协议,全面接收新田岭矿区。

  随后,中国五矿在此矿区投入数亿元,对矿区进行全新规划布局,回填矿坑、封闭矿口、巩固尾砂库,新上大批现代化综合开采设备,矿区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

  “不欠新账,渐还旧账”,新田岭乍现“绿色矿业”的曙光。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安监总局对该矿区资源整合经验给予充分肯定,称之为“新田岭模式”。

  对矿山整治、整合的同时,国土资源部门也提升了探矿、采矿权准入门槛。一个铅锌矿,以前,年生产规模一两万吨就可以了,现在则提高到3万吨;锰矿生产规模,以前没有限制,现在进入门槛设置为2万吨;钨、稀土、锑等资源,则实行保护性开采,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规模再大也限制开发。

  “矿山开采规范有序,矿山数量减少,也就从源头上控制了重金属污染排放。”省国土资源厅矿产开发管理处处长辛建鑫介绍,通过治乱、治散、治弱、治本,湘江流域8市有色金属矿山的非法开采基本杜绝,省级发证的有色金属矿山减少到189个。矿山散、小、乱突出的郴州鲁塘、三十六湾、柿竹园、新田岭,永州冷水滩、江华河路口钨矿区,衡阳界牌矿区,湘潭锰矿区,娄底冷水江锡矿山矿区等分布在湘江流域的重点、难点矿区,重拳之下得到根本整治,矿业秩序和矿区环境有了根本好转,矿业开发逐步规范有序,走向规模化发展。

  400多座尾矿库正逐步处置

  矿石洗、选、冶后剩下的细砂状固体废弃物,称为尾砂。尾砂随意排放,易淤塞河道;未经处理的尾砂、矿渣等,均含有大量重金属成分,对水体、土壤污染严重。

  各大重点矿区,无疑是尾砂、矿渣等废弃物危害严重地区。

  湘江流域,聚集了大大小小尾矿库400多座,尾砂、矿渣储量达数亿立方米。仅三十六湾所在的甘溪河,10多公里长的河床内,尾砂储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对沿线居民乃至湘江用水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截住尾砂、废渣这一重金属污染源,一场尾矿库治理专项行动近年在湘江流域相继推开。

  在苏仙区塘溪乡长冲村的山坳里,记者看到一座总库容1267万立方米的尾矿库横在山窝。这座隶属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的尾矿库,有专人值守;整修一新的尾矿库大坝上,数个电子眼24小时监控大坝和尾矿库安全。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安全,企业投入了1000多万元进行治理。

  对正在使用的尾矿库,确保其安全运行,减少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对废弃的尾矿库,采取多种举措进行闭库处置。

  10月17日,记者在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王家垅看到,多年来由10家选矿厂(已关闭)产生的16个尾矿库,今年6月已完成治理。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尾砂上,已覆盖一层厚厚的黄土,黄土上还冒出了点点新绿,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苏仙区区长彭生智介绍,近年来,该区将尾矿库治理列为“民生100项工程”,逐步消除辖区内尾矿库安全隐患,确保尾砂不再随意排放、堆放。

  10月19日,记者在湘江支流——浏阳河流域的七宝山矿区看到,一片种植了3万余株杉树苗和800株杨树的人工林长势喜人。很难想象,在这些郁郁葱葱的树底下,竟填埋了数千吨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废矿渣。

  七宝山矿区因历史上盛产铅、铁、硼砂、青矾、胆矾、土黄、碱石“七宝”而得名。随着矿山开采的废渣越堆越多,总量已超过300万吨,这里逐渐成了湘江中下游一个重要的重金属污染源。近几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这里的尾砂、废渣进行专项治理。

  站在七宝山堆放废渣的半山腰,一座正在建设的废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今后,流经废渣填埋场的雨水都要进行集中处理,达标之后才能排放。”该矿负责人告诉记者。

  郴州市盛宏资源再生公司对废弃尾矿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更令记者眼前一亮。将尾矿中的铅、锌、钨、萤石等资源综合回收后,尾矿经配料、搅拌、发泡、切割等工艺,可生产出高质量的轻质砖。按照现有规模,该公司每年可综合处理尾砂20万吨。

  记者从省安监局获悉,近5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资金专项治理尾矿库。其中,治理湘江流域尾矿库121座。2011年至2013年,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给我省下发专项资金3.7亿元,治理湘江流域尾矿库130座。今后,湘江流域内的所有尾矿库,将逐步安全处置到位。

  重点重金属污染物

  100%达标排放

  紧邻湘江的常宁市水口山,有“世界铅都”之美誉。这个百年老矿区,自然也成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要啃下的另一块“硬骨头”。

  常宁市环保局局长肖荣望告诉记者,水口山含重金属危险固废物无害化处置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初可投入运行。该工程可对多年遗留下来的含砷、硫等有害物质的废渣,固化后进行无害填埋;填埋后渗透的废水,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再达标排放。

  为防止重金属污水继续排入湘江,常宁市关闭了水口山一带30多家小型冶炼企业。现存的冶炼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投入4.7亿元,实施了镉污染综合治理、铅系统含重金属烟气综合治理、铅锌选冶重金属废水综合治理三大工程。目前已完成的工程量,可减排重金属127吨/年、二氧化硫1686吨/年。

  水口山一带的湘江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今年来,湘江松柏断面、舂陵江罗渡断面各项污染因子浓度降幅明显,尤其是湘江松柏断面重金属污染明显减轻,能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在郴州,为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控,环保部门在各涉重金属企业均设置了在线监控装置,企业污染排放,均有“电子眼”监控。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蒋红彬介绍,电子监控数据直通市环保局控制室,监控数据一旦有异常,相关数据、信息立马发送到环保局工作人员手机上。采访中,蒋红彬手机上收到信息:“10月17日16时,宜章县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化学需氧量(COD)66.49,数据超标。”

  蒋红彬介绍,为治理重金属污染,2010年至2013年,郴州市共有81个项目获得中央、省里42.51亿元资金支持。目前已有10个项目通过省环保厅验收、7个项目已经完工。今年9月,郴州境内的耒水、舂陵水等支流,水质全部达到二类水标准,部分河段甚至达到一类水标准。

  “有污必治、排放必达标”。在湘江流域的8市,矿山污水治理正在稳步推进。

  据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刘益贵介绍,通过近5年励精图治,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湘江流域国家监控断面,重点重金属污染物100%达标排放;湘江干流镉、砷浓度,比2007年分别下降26.6%、38.9%;湘江全流域未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

  (本报采访组成员: 孙振华 李伟锋 唐爱平 曹娴; 执笔:李伟锋)

  个案

  尾砂库变身市民公园

  本报记者 李伟锋

  通讯员 曹碧波

  父母带着孩子在堆砌沙雕,一群青年男女在打沙滩排球,老年人在葱郁的林中悠闲散步,沿河两岸垂柳依依……这是记者日前在郴州市苏仙区西河沙滩公园看到的怡人景象。

  很难想象,这个沿西河而建的漂亮的市民公园,几年前还是灰尘满地、污水横流的尾矿库。

  西河是湘江的二级支流。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河沿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河水波光粼粼,鱼虾嬉戏,是周边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西河流域大量开采有色金属,乱采滥挖猖獗,大量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选矿尾渣堆积在西河流域两岸,采选废水肆意排放。高峰期,西河上游有采矿企业423家、选矿企业245家,每年向西河直排废水、尾砂上千万吨,导致河流淤塞、重金属严重超标。西河成为苏仙区的“龙须沟”。

  在打击西河上游非法开采的基础上,苏仙区于2011年开始着手对西河进行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沿2公里河流而建,面积达500余亩。

  治理中,首先关闭流域内10多家选矿企业,再将河床上层80多万方尾砂进行集中清理、搬移,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1米多厚的清洁土壤。

  园林部门对这一区域进行设计规划,将公园分为沙滩、竹林、健身、科普植物园4大区域。按区域分类,在沙滩、健身区域添置相应设施;竹林、科普植物园等种植100种绿色植物。建成后的公园,小路蜿蜒、流水淙淙、绿树成荫,成为郴州市民休闲的好出处。

  手记

  湘江治理,没有句号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从中央到地方都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大力气,各方面反映也不错。但治理效果到底如何,记者在此次沿江采访前,难免心存疑虑。

  连续几天,记者沿江而下,行走在湘江流域内的重要矿区、重金属污染重点地区,所见所闻,心中的疑虑一扫而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此次的确“动了真格”,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是历史形成的,是累积性污染,其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还有一些污染源没有列入治理计划,正在进行的治理项目进展参差不齐。重金属污染治理还有众多技术难题待解,现有的不少治理技术缺乏经济可行性,资金紧缺也是制约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的重要瓶颈,新旧污染叠加也增大了治理难度。

  重金属污染源治理还有“硬骨头”待啃。如临武境内三十六湾的甘溪河,10多公里长的河道内累积有5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尾砂,并在以每年4公里左右速度向下游推进。无论是对当地老百姓,还是湘江中下游用水安全,这都是重大隐患。

  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需要大家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给予关爱。在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道路上,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多少难题,都应该坚决克服、努力攻克。湘江治理,没有句号。

  (本报记者 李伟锋)

  微博互动

  @南外脊梁:湘江是湖南最大河流,但是随着资源过度开发和城市不断扩张,大量废水排入湘江,水污染加剧,特别是枯水季节。治理湘江污染任重道远,湘江污染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涉及到每个企业,每个公民。对于滋养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是否也尽到了相应责任?保护湘江,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一粒小种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保护湘江,立即行动。

  @护鸟营豆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建议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绿动社区: 排污企业应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熊杰:严厉查处超标排污企业,发现一家,处理一家,让排污者得到应有的惩处!保卫一江清水!

  @西米在: 加强政策、资金引导力度,帮扶环保科技企业进行重金属水污染相关科技研发、推广。用科学技术为重金属水污染零排放保驾护航。

  (以上内容来自新浪湖南网友 本报记者 黄晓辉 整理)

  ●参与方式:您若看到湘江流域的污染现象,或有参与环保行动、保护湘江的意见建议,均可通过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平台,以“#保护湘江#+内容+@湖南日报”形式进行发布,我们将择优在本报刊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