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超级稻再创世界纪录 远期目标:20吨/公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左丹 编辑:刘飞越 2014-10-11 09:23:41
时刻新闻
—分享—

  ①4月23日,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戴森霍夫亲切交谈。本报记者 徐行 摄

  ②10月10日,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高产攻关示范基地满眼金黄,一派丰收景象。本报记者 李健 摄

  ③袁隆平向外国朋友介绍杂交稻栽培技术。(隆平高科提供)

  ④10月10日,袁隆平院士在查看稻穗。 曾勇 摄

  ⑤2009年9月25日,袁隆平被评为“新中国60年湖南最具影响劳模特别奖”。(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目 摄

  ⑥2010年3月23日,法国驻华大使苏和代表法国政府授予袁隆平院士法兰西共和国农业成就勋章。(资料照片)陈毅丹 摄

  ⑦2009年9月12日,袁隆平院士在给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的代表们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记者 胡宇芬 左丹

  这个金秋,给了我们热盼的丰收。在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攻关下,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率先在湖南突破千公斤大关。

  10月10日下午3时,就在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一片刚收割的稻田里, 农业部验收专家组组长程式华研究员宣布:该村102.6亩超级稻高产攻关片算术平均亩产1026.7公斤。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亩产的新纪录诞生了!

  新纪录是如何创造的?下一个世界纪录会是什么?湖南日报记者现场采访了参与攻关的多位专家和农民,为大家奉上新的世界纪录背后的故事。

  “听话”的种子:

  “Y两优900”

  水稻要高产,良种是核心。按照袁隆平院士的育种思路, 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培育良种的法宝,两者缺一不可。此次立下汗马功劳的“Y两优900”,就是一颗“懂专家心、听专家话”的好种子。

  从外表来看,“Y两优900”是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这是专家教它从小到大格外注重形象的结果。青幼苗期,直立叶片斜向侧伸,个个虽小却饱晒太阳;进入孕穗期,张扬斜伸的叶片纷纷收敛让出地盘,茎干略增粗,为孕育后代健腰;成熟期,冠层叶片伸展组成“光合工厂”,更有效利用能量,增加结实;成熟后期,下部叶片仍能维持生长,通过光合作用为根系补充脚劲,延缓衰老,支撑累累硕果。

  分析“Y两优900”的内心,原来是籼稻和粳稻的“混血儿”,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超过20%。比起实现超级稻三期目标的“Y两优2号”,其参与的粳亚种成分更多,具有生长快、个子高、生命力充足等特点。由于是“混血儿”,其光合功能更强,“光合工厂”更大,叶面宽度加宽,叶片面积较“Y两优2号”增加了10%左右,并提高了叶片厚度,所有叶片都直立起来了。稻穗单穗粒较“Y两优2号”增加了50%,同时茎粗增加,抗倒性增强。

  袁隆平团队成员、育种专家邓启云博士介绍,为了选育“Y两优900”,他将粳稻籼稻杂交,获得2万株新组合,然后再在这2万株新组合中挑选。要淘汰90%,挑出真正高产又抗病的组合,这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火眼金睛”,很考验眼力和实力。

  今秋,除了来自溆浦的最高纪录,“Y两优900”还在全国多地刮起高产风。其中,2014年9月24日,湖南隆回县百亩攻关示范片经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现场测产,平均亩产1006.1公斤;9月27日,湖南祁东县百亩示范片经衡阳市农业局组织测产,平均亩产1003.6公斤;10月4日,湖南龙山县百亩示范片经自治州农业局组织测产,平均亩产1004.5公斤。

  良田良法帮良种

  按照袁隆平院士的攻关思路,要让良种长得好,良田是基础,良法是手段。

  此次诞生世界纪录的红星村,位于湖南西部、雪峰山北麓,海拔53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攻关基地的当地技术负责人谌良生,是退休的农技专家。他告诉记者:“这片基地是山区里的丘陵,很适合种植水稻,耕作层较深,肥力好。”

  红星村民易文宪,耕种了百亩攻关基地中的11亩良田。这次测产突破了千公斤大关,他很开心。“这个基地一共有9户耕种,都是第一次种植“Y两优900”。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像浸种催芽、两段育秧、划行栽插、配方施肥、防病治虫、水分管理,全部实行统一行动。”他还告诉记者,以前种植中稻亩产只有700公斤左右,现在高了几百公斤,收入也多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包括地理位置,也包括天气情况。由于2014年是厄尔尼诺年,全国水稻生长旺季普遍低温、多雨、寡照。根据气象资料显示,今年6-7月光照时数仅为2013年的50%,对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去年,“Y两优900”在隆回创下988.1公斤的世界纪录,今年为何在天气不利的情况下还增加了约40公斤的产量?

  邓启云博士介绍,这都是良法起了大作用。一是育秧水平提高,秧苗更健壮;二是减少了分蘖肥使用,增施了穗肥,因为是巨穗品种,充分发挥大穗的作用,每穗粒数达340到350粒;三是将苗高降低了5到6公分,提高了抗倒能力;四是强化了田间管理,田间没有病虫害。

  远期目标:20吨/公顷

  面对新出炉的世界纪录,袁隆平院士感到非常自豪。他告诉记者:“这个纪录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表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超级稻的超高产优势,最终还是要在大面积种植中实现。超级稻的推广情况如何,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截至2012年)超级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4384万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1%,累计增产稻谷415亿公斤,带动全国水稻单产和总产再上新台阶,为我国水稻生产实现“九连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2014年起,袁隆平院士根据李克强总理“超级杂交稻攻关不仅要搞百亩,还要搞千亩、万亩”的指示精神,提出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展超级杂交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00公斤、千亩连片平均亩产900公斤、万亩连片平均亩产800公斤的高产攻关研究与示范,即百千万工程。“我们已经确定了一批示范基地,力争3年内实现。”袁隆平院士透露。

  下一步的世界纪录是什么?

  “我们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要向更高产量发起攻关。争取农业部、科技部立项超级稻第五期目标,每公顷16吨。以后再逐渐增加到每公顷17吨、18吨、19吨,一直到20吨。按光能利用率测算,长沙地区水稻理论产量可达到1500公斤,还有500公斤潜力有待我们攻关。”袁隆平院士雄心不已。

  杂交水稻研究大事记

  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湖早籼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70年,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杂交稻比常规稻普遍增产50到100公斤。

  1995年,杂交水稻两系法育种成功。两系法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到10%。

  1996年,农业部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

  2000年,超级稻第一期攻关大面积亩产700公斤取得成功。

  2004年,超级稻第二期攻关大面积亩产800公斤取得成功。

  2011年,超级稻第三期攻关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取得成功。

  2014年,超级稻第四期攻关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取得成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