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辉
通讯员 蒋睿 李一凡
随着全国多所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后,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也推行试点上课之前先交手机的做法。
11月14日晚,湖南科技大学第九教学楼308教室,2014级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班即将上课。记者看到,进门右手边的桌子上平铺了两条按学号顺序标注姓名的收纳袋。收纳袋分9排,每排6个小袋,可同时存放54部手机。
对于推行“无手机课堂”的举措,学生们会有怎样的看法?记者分别对这3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采访。
整治“课堂低头族”,有效
小张是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大三的一名学生,他坦言,在学院没有推行“无手机课堂”前,在上一些“无关紧要”的公共课程时,他都会刻意选择坐在后排的位置,这样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万一手机提示音响起,也不会扰乱老师的讲课节奏和其他同学的听课环境。
“要是不看看手机,45分钟的课堂将会显得特别难熬。”小张告诉记者,像这种公共课只要在期末的考试当中及格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大力气耗在这种课程上,因此,面对这样“无聊”的课程,他宁愿选择埋头刷微博、玩微信、逛淘宝、看电子书、玩游戏。
“虽说没了手机的课堂还真不习惯,但至少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听听老师的课。”小张说,作为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重,不管是公共课还是必修课都应该认真对待。现在课堂上的“低头族”都变成了“抬头族”,学习氛围变好了很多。“无手机课堂”可谓是治理“课堂低头族”的一剂猛药。
“收手机”只是形式
“上交手机并不能收了学生的心,关键是靠自身的自觉。”针对“课堂无手机”的做法,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何表达了不同看法,她认为该做法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完全让所有的学生不分神,关键在于学生的自律。小何说,现在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变着花样打发课堂时间或者寻找课堂“娱乐”。例如,上课睡觉、传递纸条、看小说等现象仍然存在,推行“课堂无手机”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现在智能手机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打电话、发短信,其实很多的APP市场都有一些学习软件。”据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小黄介绍,她的手机里就下载了金山词霸、掌上百科等相关软件。在课堂内遇到不懂的概念、知识点、单词可以通过软件及时查阅,并储存在手机当中。此外,手机可将老师所上的课程、所写的重点以视频或者照片的形式进行保存,减少在记录课堂笔记当中出现的遗漏。“在某种程度上,得当地运用手机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升课堂吸引力
是“收心”之根本
针对学校该不该采取“无手机课堂”的做法,3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推行此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按照姓名、学号将手机放入相应的收纳袋,也可提升课堂的到课率。
有关专家表示,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是可取的。但是收取手机并不等于完全收得了学生的“心”。专家建议,任课教师可多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对课程安排的需求与意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吸引力,即算不收手机也能达到“收获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