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中山亭一工地发现古城墙 有望原址保护

来源:红网 作者:周帙恒 编辑:杨洁 2014-12-20 09:48:42
时刻新闻
—分享—

A44.jpg

唐代长沙城轮廓再现。制图/潇湘晨报 邹玉洁

  红网长沙12月20日讯(滚动新闻记者 周帙恒)一段沉睡千年的古城墙,再次出现在长沙街头。12月19日,记者从湖南省文物局获悉,长沙市青少年宫建设工地日前发现一段古城墙。目前,发掘工作已近尾声,古城墙则有望原址保护。

  长沙市青少年宫建设项目位于中山亭东北侧。此次发现的古城墙,其位置处在工地东南侧。1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城墙出土部分约5-6米长,1米高,呈东西走向。墙体由青砖堆砌而成,保存完好。

  湖南文史馆馆员、长沙地方史专家陈先枢认为,此次出土的古城墙,刚好位于长沙老地名六堆子附近。“这里是唐代长沙城北门护城河所在,唐代长乐门的遗址就在六堆子。”陈先枢称,中山亭南侧分布有已探明的晋墓、楚墓区。据此推测,长沙市青少年宫建设工地出土的古城墙,其年代应在晋代之后,极有可能为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此次出土的古城墙,为古代长沙城域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结合此前在万达广场和华远华中心工地出土的古城墙,以及小吴门附近出土的明代护城河遗址,大致可以推断出唐代长沙的城区范围:即北起中山路、南至解放路,西起湘江路、东至蔡锷路。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市考古专家曾经绘制过一张《长沙古代城域变化示意图》,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文物资料,推测长沙从楚汉到明清时期的城墙分布。陈先枢说,从这份示意图可以看出,此次发现古城墙的位置恰好位于图中唐代北城墙之上,“也就是说,这段古城墙的出现,印证了此前专家的推测。”

  对于此次出土的古城墙,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负责人称,在听取了各方意见之后,已初步决定对其实施原址保护。

[NextPage]

a4.JPG

12月19日,长沙市青少年宫建设工地发现的一段古城墙。图/潇湘晨报记者蒋丽梅

  潮宗街古城墙

  2011年11月下旬,考古专家在长沙万达广场工地发掘潮宗街古城墙,现场共有两段墙体,一号墙体为一处大型夯土遗址,顶部宽约7.2米,底部宽约19米,高约3米。一号墙体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

  二号墙体为内外包砖的大型夯土墙体,两侧包砖从底至顶逐步向内叠收。结合墙体内出土遗物,初步判断这段墙体年代为宋元时期。

  华远华中心古城墙

  华远华中心项目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南侧。

  2012年7月底,长沙市考古工作人员在工地西南角挖掘取土,并发现有垒砌较为规整的一线麻石堆积及青砖铺砌堆积,至9月底,城墙区域先后发掘有明代、宋代、五代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墙体堆积遗迹。

  专家推测,华远华中心古城墙应为潮宗街古城墙墙体的延续。

  [拾遗] 天心阁古城墙差点就没了

  长沙自战国始便已建城。

  东汉《汉官仪》说,“秦……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这里说的“长沙”以“旧邑”兴建,是秦代的一个小城。

  从目前的出土文献来看,汉代长沙城格局已较为完善,官府、街市等功能区域分割明显,但当时的长沙城区范围很小,主要集中在今五一广场一带,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在此之后,长沙城范围虽有扩展,但到宋代最终定型。

  关于宋代长沙城的格局,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城市范围为南起城南路,北止湘春路,东枕龙伏山,西临湘江。宋代之后,明朝洪武五年间(1372年),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以后,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对古城墙进行过多次修缮。

  长沙博物馆原馆长黄纲正所著的《湘城沧桑之变》认为,清代长沙的古城墙自河岸城角码头始,经北门(湘春门)、兴汉门、经武门、小吴门、浏阳门、黄道门(南门)、学宫门、小西门、太平门、大西门、福星门、潮宗门、通泰门至城角码头,周长为2639丈,约8700米。这也是关于长沙古城墙最为详细的记载。

  1917年,湖南督军谭延闿下令设立长沙商埠马路工程处,为修路拆除古城墙。当时政府提议将天心阁古城墙一并拆除,市政筹备处负责人曹典球挺身而出,力陈利弊,要“睡在城墙上,与城墙共存亡”,得到了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拥护。经过再三呈请,政府才最后决议保留天心阁城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