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湖国际新城是湘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年来高起点、高品质的规划建设,一个生态优美、依山傍湖、交通路网四通八达的宜居片区雏形初具。 长沙晚报记者 李锋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舒薇
湘江为证。这里曾经是长沙最早的工业起始地,如今,湘江西岸这片曾经的沉寂、荒凉之地,已逐渐蜕变为“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发展热土。
当时间定格在2015年4月25日,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在中国政府官方网站推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以湘江母亲河命名的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正式跻身于国家级新区行列。
作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今年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顿时,星城为之沸腾,中部为之瞩目,更汇聚了来自全国以及世界的目光。七年的两型探索,七年的改革创新,七年的建设发展,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探索实践到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的正式获批,敢为人先的长沙人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大战略
湘江西岸崛起国字号新区
湘江向西,风景别样。事实上,新区发展背后是一步步科学决策的续力坚持。
2007年,长沙市建成区面积仅148平方公里。做大城市规模,拓展长沙新的发展空间,长沙落子何处?决策者选择了大河西。
经过民主、科学决策,2008年6月,长沙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跳出老城区,打造先导区,建设大河西”的战略抉择。从此,长沙的城市发展开始了“沿江建设、跨江发展;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新纪元。
当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破题阶段,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横空出世。
科学决策让发展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对湘江新区的发展寄予厚望,在多次实地调研中提出“新区建设要实现生态与城建的和谐相融”。
环顾国内,11个国家级新区已精心布局,来势喜人,也咄咄逼人。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重大部署,在大河西先导区基础上组建湖南湘江新区,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一带一部”核心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更是为长沙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依托。
2013年6月,湘江新区的规划和申报工作全面启动,徐守盛书记、杜家毫省长多次作出批示和部署,并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省直各有关部门真诚帮助、倾力支持,推动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实施。
“湘江新区要打造两型社会标杆,建设高端品质新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近十次走进湘江西岸,研究规划设计,调研项目建设,解决发展难题。他要求湘江新区抢抓重大历史性机遇,推动新区的快速崛起,将其建设成为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和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
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多次调研湘江新区,要求扛起责任与担当,以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精气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新区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推动长沙转型创新发展。从2014年10月开始,胡衡华直接负责湘江新区的全面工作,重点片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在有力的调度中优质高效推进。
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区域,发展脚步总是与时代前进的足音同频共振,“国字号”新区的平台离长沙也越来越近。随着“推进湘江新区发展”写入国家“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湖南湘江新区规划建设总体方案》及附件编制完成,并由省委、省政府向国务院申报成立国家级湘江新区,一切水到渠成。
坚实的基础,精准科学的顶层设计,肩负着时代和国家战略使命的“湘江新区”应势而生,一跃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今年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大实践
先行先试再造一座新城
从决策到实施,从起步到发展,从申报到获批,湘江新区从一开始就走着一条不寻常的路。
2008年的洋湖,杂草丛生,旱涝无常。今天的洋湖,山水环绕,生机盎然,成为长沙低碳生态新城样板。
2008年的滨江还见不到繁华,感受不到商气。今天的滨江新城,金融机构、商业综合体纷纷落子,一座现代金融商务新城呼之欲出。
……
围绕“打造两型社会标杆、建设高端品质新城”的要求,湘江新区加快以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滨江金融商务区、洋湖总部经济区、大王山风景区为代表的核心片区建设,湘江西岸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新区较好地实施了市委、市政府“一江两岸、跨江发展”的战略意图,“再造一座长沙城”的宏伟蓝图也在逐步展开。
新区建设者们认识到,一座新城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8年,刚成立的先导区精力用在抓规划和征地拆迁上,提出一切为了拆迁、一切服从拆迁、拆迁决定成败,与所在地岳麓区的干部群众一道创造了一年拆迁1万亩的奇迹;
——2009年开始,他们全力抓以道路框架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建设,1200平方公里内规划的“六纵八横”城市主干道路两年内全部铺开建设,用3年时间全部建成,以道路为载体,地下管网一次性高标准到位,全部实现雨污分流;
——2011年,先导区开始建设文化、教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并着手对外招商,聚集人气和产业。曾有人质疑先导区怎么只看到修道路,一步步的发展成效告诫大家,耐得寂寞、沉得住气,不急功近利,把基础打好打牢;
——2013年,配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各种业态投资开始潮水般涌入,新区领导骄傲地向投资者推介,未来这里将建起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2014年,新区(490平方公里范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0亿元,同比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市级财政总收入270.98亿元。
每月都有新亮点,每季都有新变化,每年都有新形象。时下的大河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样板基本树立,“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的新格局初步构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初显成效。“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新氛围全面营造,新区正以全新的风貌和全新的速度从新的起点加快崛起……
崛起源于改革。长沙市委、市政府授权新区履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五统一分”的管理体制,在行政审批上实行授全权负全责,由管委会履行12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147项行政审批事项缩减到44项;在内部体制上实现行政职能与市场职能的合理配置,管委会管项目的审批和方向,公司具体负责项目的运作,实现效率与效益统一;同时开展了3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办结平均时效从70个工作日缩短为15个工作日,打造了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的行政审批环境。
崛起源于担当。新区建设者们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勇于创新,推进征地拆迁、项目建设、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等繁重复杂的工作。坚持事业至上,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承担风险,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正是这种勇气和魄力,成为了新区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站在湘江新区的城市阳台上,日新月异的巨变尽收眼底。滨江新城一马当先,雄姿英发,成为长沙城市新封面;洋湖湿地新城、梅溪湖国际新城崭新崛起;依托坪塘老工业基地建设起来的大王山旅游度假区雏形初现。“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当现代、开放、大气的新城在湘江边麓山下绵延生长时,长沙新城中心悄然成型。
时下,湘江新区向世人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的法治化素养、国际化胸怀和改革开放精神风貌,是一座城市跨越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式。
大梦想
打造中部崛起新增长极
“搬到河西尖山脚下,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空气好,车不堵,环境宜居。”在市内某大型企业工作的刘先生近闻湘江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时表示,无论是居家还是置业都没选错。
其实这只是长沙一位普通市民在新区最现实的生活和最直接的感受。如今,一座承载200万人口、支撑2000亿经济总量的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创新之城、品质之城,正崛起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下。
岳麓巍峨,湘水柔美。当梦想靠近的时候,蓬勃发展的力量越强劲。
根据2015年5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湖南湘江新区总体方案》,湘江新区战略定位为“三区一高地”:即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聚集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以及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
“力争到2025年,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带动湖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支撑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区。”
站在新的起点上,“三区一高地”又将意味着什么?湘江新区又如何影响未来?
在湖南省人大代表、经济学博导张早平教授看来,作为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出台后、中部区域内获批的首个国家级新区,不仅将使长沙的城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更为长沙科学发展拓展了战略腹地,其带动作用可以覆盖整个湖南,辐射中部地区。
蓝图绘就,目标在前,长沙的决策者们再一次清晰地看到:
——加快湘江新区建设,有利于构建产业承接和要素集聚新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增长极,引领和带动湖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有利于培育沿江开发开放新支点,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
——有利于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新经验,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示范。
“只争朝夕,加快形成新区风貌;争创一流,始终追求高端品质;务实高效,走好科学发展之路;先行先试,释放改革创新活力;勇于担当,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如洪钟般的声音,回荡在湘江西岸,这是一次全新出征前的最嘹亮集结号、最铿锵的动员令。
大潮起湘江。站在山水洲城与美好未来的全新时空坐标之上,湘江新区正以改革为舵,创新为桨,一路乘风,正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