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村寨】芋头侗寨:深山里的“布达拉宫”

来源:红网 作者:李逢源 编辑:刘飞越 2015-07-08 16:14:29
时刻新闻
—分享—

(芋头侗寨鼓楼,龙在下,凤在上。)

(侗寨中的石板路均经过了上百年历史)

(卖特产的老人)

(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

(池塘中专门为鱼搭建的小房子,体现出芋头侗寨“天人合一”的本色。)

(侗寨村民)

(悬空而建的牙上鼓楼)

  红网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李逢源 怀化报道
  
  与如今愈发热闹的地笋苗寨相比,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西南面的芋头侗寨,则显得更为静默。“来我们这里的,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来考察侗族建筑的。”当地导游介绍。
  
  通道芋头侗寨,已经在静默中,走过了六百余年的历史。侗寨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在嘉靖三年时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落。清代顺治年间遭遇火灾,经过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交叉分布的七个聚落群。
  
  如今,它是侗族地区始建年代较早、建筑风格类型、历史遗存保存完整的典型建筑群落。这座古朴沧桑的侗寨,不仅仍保存着它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独特性,而且处处体现着侗族人民自古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它被学界专家称为侗族建筑的“实体博物馆”,并有“侗寨布达拉宫”之称。
  
  鼓楼、寨门、风雨桥,23处国家文物单位
  
  “侗寨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建筑。侗族建筑有三宝,分别是风雨桥、寨门和鼓楼。”当地居民热情介绍道。寨门百米开外,有一座回龙桥,始建于乾隆42年。上世纪70年代,因年久失修,古桥受损。到了2009年,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捐建,回龙桥重建竣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还为桥提过字。在新修的回龙桥附近,一处荒草丛生的地方,依稀可见一块印着“津梁有托”的石碑,这仍是乾隆年间遗存下来的。
  
  古寨内现存鼓楼四座,均为纯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鼓楼悬臂和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我们这里是母系氏族遗存,女性地位比男性高,你看翘檐上的龙凤,都是凤在上龙在下。”鼓楼共九层,每一层图案都不同,描绘出侗族人民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图景。
  
  最具特色的鼓楼,还得属半山腰的牙上鼓楼。因平地面积有限,为了获取更宽阔的鼓楼广场,古代建筑师采用悬空贴崖而建的办法,在平地外拓展空间,底下用数十米的硬木支撑,延伸至山坡下,形成典型的“悬贴式”侗寨建筑风格。“这充分表明了侗族人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并没有破坏原有山体的结构。”
  
  位于山脊顶部的杨氏老宅,是芋头古寨目前保存最完好、历史最久远的一栋吊脚楼。它原本还有村民居住,后由政府出钱购买,将其作为重点建筑保护了起来。这所静默的老宅,安然流淌过三百多年岁月,已然荣辱不惊。老宅不远处,有一口水井,相传为乾隆神井,建于清乾隆50年。它的底部和四壁全部用青石板砌成,并盖上一凉亭加以呵护。井水依然清澈甘冽,为村名及过往游客送上生命之源。
  
  走在芋头侗寨,处处都是古迹,时间仿佛停止了。这里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始建于明代建筑7处,清代建筑14个,民国建筑2个,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所以称之为侗寨布达拉宫一点都不为过。”村民们自豪地说。
  
  吸引台湾海外游客,红军长征重要路线
  
  如今,侗寨共有184户人家,868位村民,几乎都是侗族人,还有少量苗族。村民以杨姓、吴姓、龙姓居多。相传明洪武元年,杨姓侗族祖先狩猎到此,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便决定在此砍树搭棚,垦荒为田,由此繁衍生息。并将这青山如黛、地灵物饶之处,取名为芋头。
  
  如今,在历经沧桑的的民居、鼓楼中,依然活跃着大量侗族居民,再次繁衍生息。和中国大多数村落类似,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古村中多见老人及孩子。一些8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村口,她们满脸的褶子,佝偻着身子,咧着快没牙的嘴,一见游客,便上前问道,“要买点什么?”她们卖的东西,有虫茶、灵芝、金银花,以及各种民俗工艺品等等,充满侗族特色。不等回答,就主动将游人在看的东西打包好。热情归热情,老太太也不会强卖。靠着这些收入,她们能有一个较宽裕的晚年。她们打心眼里希望,芋头的旅游业能发展的更好。
  
  由于跟台湾的良好关系,在芋头古寨的游客中,有不少是来自台湾的学者及大学生。他们大多学建筑专业,专程来此社会实践的。往往一呆就是三个月,时间长的还有半年。我们去的当天,还正好遇上几位德国游客,他们一家四口,原本是在桂林龙胜观光,听当地导游介绍,来到这块古朴的侗族古村,感到十分新奇有趣。几位来自西安的老教师,预备重走长征路,一路从井冈山出发抵达此处。没错,芋头侗寨也是当年中央红军的重要路线。离开通道后,红军随后南下进入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
  
  经过长年的静默,如今,当地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万佛山景区的一部分,仅2011年,政府的各级部门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芋头景区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迄今,当地政府更是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广旅游业,改善游客体验。最近两年来,芋头古村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但截至目前,相比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古村,芋头侗寨依然远离商业化。“我们希望拿些宣传册,但不知道哪里有。”游客张先生说。
  
  附诗:《芋头侗寨》
  
  作者 石光明
  
  侗家春景在山乡,
  
  风雨桥头柳色黄。
  
  日暮炊烟随月去,
  
  笙歌入梦染沧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