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杜家毫: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为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杜家毫 编辑:陶园 2015-07-29 09:06:44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扬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寻求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教育事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纵观世界各国和我国历朝历代,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朝代不重视教育。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除了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领导建立了新中国的教育体系。我省的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就是毛主席亲自题写的校名,而且他对家乡建设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指出,国家现代化建设关键是人才,首要的是教育。他在教育方面的几个重大贡献,一是恢复高考制度,二是选派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党中央及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省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也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保持了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湖南是教育大省,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这从我省几所著名大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教育传承一直没有中断,是全国高校中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大学。中南大学可以追溯到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和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办学历史超过百年。相比其他大学,湘潭大学建校、复校的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当年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调集全国优秀教师支援湘潭大学建设,形成大批优秀人才集聚的盛况。我们应为在这片人文鼎盛、书香浓郁的土地上从事教育工作深感自豪和鼓舞。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高等院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省100多所本科、大专和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也为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目前,我省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进入国家“985”、“211”工程,不少学科走在全国前列,有的进入世界前列;全省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30万人,2014年全省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19项,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居第5位。

  做出了经世致用的重要贡献。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全省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中南大学,不少企业之所以落户湖南,就与其有色金属、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有关。美国霍尼韦尔公司落户湖南,是因为中南大学的炭/炭复合材料技术;红宇耐磨新材料公司依靠中南大学,提高了磨球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再如湖南大学,依托大学科技园聚集了华曙高科等知名企业,我国首台激光烧结3D打印机就诞生在这里,使我省3D打印技术和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还拥有碳纤维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平台。又如湘潭大学,拥有大面积薄膜脉冲激光沉淀系统、航空和电力热障涂层系统、热障涂层模拟、大面积铁电薄膜制备实验室等平台,取得了“环境友好生产乙酰甲胺磷新技术”、“清水塘工业区入江废水中重金属减排和综合整治技术”等科研成果。其他大学也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与教育密不可分,没有科技和教育作为基础,经济建设就上不去。我省属于欠发达地区,既需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又与沿海地区一样,面临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我省要实现后发赶超、后来居上,就不能简单依靠承接产业转移,而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入创新发展轨道。这就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突破制约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并把科技成果与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结合起来,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走过的路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大作”,今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更要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高等教育更要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形势,把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突破口、着力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要求,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充分发挥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挖掘、传承湖湘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真正将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中,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出了一大批成果。要立足现有基础,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真正把高等院校建设成创新创造的策源地。

  推进高效率产学研结合。我省高校科研能力很强,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当前,我省正举全省之力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长株潭三市要更多地关注高校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使政府、学校、企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新路子。比如,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的材料学科各具优势,这是当前最新最高的领域,也符合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实际。我们完全可以立足高校科研平台,推动我省新材料领域产学研结合取得更大成效。

  促进创新创业。每年都有大量学生走进高校,经过大学培养,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和中坚。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定向培养、订单培训等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在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提下,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同时,要发挥大学在民生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比如中南大学的湘雅医院,素有“北协和、南湘雅”的美誉,为全省医疗水平提高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省内相关高校要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争取更大作为。

  着力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湖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找准目标定位。现在,我省许多高校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关键是把目标和定位具体化,把大学的优势、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如湘潭大学,要发挥毛主席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政治优势,以及当年形成的学科优势、校际交流合作优势,朝着建设具有湖湘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斗。湖南大学是我省一张响亮的、永不褪色的名片,拥有历史积淀深厚、地理位置优越、科教影响较大等优势,要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新时代的新要求结合起来,在传承、融合、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推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让千年学府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南大学既有工科优势,又以医学等学科见长,尤其是冶金、新材料、轨道交通等学科,既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又与我省有色冶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密切相关。要把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与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加强学科带头人和特色学科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找准问题、抓住关键,抓铁有痕、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在深化改革中祛除积弊、增强活力。要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以人事管理、人才培养、薪酬激励和科学研究等改革为重点,激发科研教学人员的干事创业活力。这方面,我省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中南大学,聘用20多岁的年轻人做教授,推荐八年制医学学生到国外进修,涌现了山河智能、博云新材、继善高科等一批由院士、教授领军的高科技企业,等等。要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改革上,各级党委、政府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大学的坚强后盾,在人才引进、培育、储备和重点学科建设上,全力支持大学发展。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教育事业,必须有一批矢志不渝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的大学及教师也出现了一些浮躁情绪。我们要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各环节,树立一批学科带头人,既要讲马列主义,又要讲学术造诣,努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广大高校教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爱心,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关心关爱广大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让他们潜心钻研、安心教学。

  坚持立德树人。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努力培养高素质、有担当、有道德的优秀人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主题,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汲取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政府办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按照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要求办好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作了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决策,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以实施《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抓手,找准学校目标定位,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真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人才科技支撑。

  进一步优化大学发展环境。一所大学坐落在哪个地方,是这个地方源源不竭的重要资源、巨大财富。世界上任何产业都有盛有衰,只有教育产业永不衰落。美国的底特律是有名的“汽车城”,但现在衰落了;还有很多“钢铁城”也衰落了,CBD也有衰落的,唯有依托教育建立起来的城市没有衰落的。我们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大学城”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调整、优化与学校无关的产业、设施,围绕大学发展产业,坚持集约高效、提质升级,打造新型“大学城”。比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大,东临湘江,背倚岳麓山,既有历史文化,又有青山绿水,且三所高校之间没有围墙,没有物理隔阂。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国都是很少的,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要把三所大学的发展放在一张蓝图上考量,进一步优化布局,一同规划、一并推进,使之相得益彰。尤其要在软、硬件的开放、融合上大胆探索,推进三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图书馆等资源共建共享。

  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个永恒的课题。我省教育投入不应简单地与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挂钩,而是要力争生均投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随着全国平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下一步要分两段推进:第一阶段先达到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第二阶段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学校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责无旁贷,但思路要再宽一点,走出一条地方和学校共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标一致、各显优势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以前是在政府投入有限、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符合当时实际。当前,政府财力增加,形势有了新变化,必然要作调整。从国内外的经验看,教育后勤社会化可以搞,但应该有个“度”,哪些可以交给社会,哪些要掌握在学校手里,应该根据实际准确把握,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总的原则是要回归公益性,把握好市场运作和学校保障的“度”,该由政府投入、学校保障的,就要投入到位、保障到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我们要充分发扬湖湘文化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立足科教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更加注重整合资源、更加注重提质升级,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为我省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 (根据杜家毫省长在省教育厅以及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调研时的讲话整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