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沪报道组报道:
【最后的胜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年底完工 1:1呈现受降场景
【最后的胜利】南京光华门堡垒遗址尚存 湘籍老兵曾在此浴血守城
【最后的胜利】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湘军做出重大贡献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郑涛 喻向阳 南京报道
清晨8点多,阳光明媚,横穿南京光华门的御道街人流、车流不断,十分热闹,而路边松柏环绕的光华门堡垒遗址公园内却显得很安静,仅有几位老人在晨练。
78年前,就是这处不起眼的公园里,中国军队死守城墙,保卫南京,与日军作战。78年后,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组来到南京光华门遗址,来到各湖南籍战士曾为保卫南京而做出过牺牲的地方,隆重取土,缅怀先烈。
旧城墙大部消失
光华门堡垒遗址在施工时被发现
走进光华门堡垒遗址内,隆起的青灰色城墙呈现在眼前,墙体砖块厚实、衔接紧密,而暴露在外的最外一层则凹凸不平,像是被炮弹炸毁过的样子。
这是光华门目前仅存的一处遗址,现在被辟为一处公园。当年一二十米高的防守城墙,如今残存的砖墙已不及人高。
在一段残墙下有一处弧形的城砖建筑,中有方形孔洞,可能是当年守军的枪口。弧形城墙下方有一石碑,上面记载:2006年10月,该遗迹在“月牙湖五期”环境整治施工中被发现,随后南京考古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两处民国时期的堡垒遗迹是以明城墙为依托构筑的城防工事,东西相临,均用明城砖砌筑。据史料载,1937年冬日军进攻南京,光华门是中国守军抵御日寇最为顽强的战场之一。
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在此锻炼身体的几位老人,他们大多只知道这是一处战场遗址,而对南京保卫战中光华门战役的历史并不了解。
南京保卫战中
战斗惨烈的一座城门
光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日两军在光华门激战,最终光华门失守南京城破。
光华门是南京保卫战中最突出、最紧要的城门之一,是军家必争之地。1937年12月10日,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就是在这里展开激战,光华门受到了日军第9师团反复进攻,负责防务的中国守军则为教导总队第二团、66军156师等部。
日军首先向光华门发起猛烈炮击,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只能依托厚实的城墙进行反击。10日下午,日军对光华门东南角残墙实施爆破,日军百余人从炸出的一个口子冲入光华门。中国守军则以大量集束手榴弹、机枪和步枪与日军展开激战,在光华门一带先后发起数次反击,曾一度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
12日夜间,中国守城部队奉命撤退,日军胁坂36联队率先占领了残破的光华门。据曾在日本军队内部发行的“写真贴”(相册)《光华》记载:“胁坂部队先冲入南京光华门,并在南京大屠杀中成为杀人最多、最凶悍的部队之一。”因此,这本相册被命名为《光华》。
湘籍老兵周广田
誓与光华门共存亡
“1937年12月10日那一天,在日军持续不断的轰击下,光华门两侧的城墙已被轰开两个缺口。”湘籍老兵周广田回忆说。
周广田老人生于1917年,是湖南常德人,在南京保卫战守卫光华门战役中任教导总队军士营一连二排代排长,现常年居住在常德。
“军士营全是武汉入伍的爱国学生。12月10日,日本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光华门外。当时他们虽然也有一个排的步兵,但带着一辆小型坦克,四辆装甲车,还有重机枪和100多人。”周广田说。
这一天,教导总队第2团及周广田所在的军士营、战车防御炮连努力反攻,与敌军奋勇拼搏,将敌击退,俘获日军3名。
在周广田心中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数12日那天的战斗。
12月12日拂晓,日军的平射炮、重机枪集中火力猛攻光华门城门。城门被日军的强大火力击破一个洞口,约一个排的敌兵大声嚎叫着冲向洞口。“我排四、五班在城墙上居高临下痛击敌人,六班则在城门洞内两侧阻击敌人。先冲进洞口的四个敌兵被我们击毙,还有三四十个日本兵往里冲,我们的轻机枪开枪,把敌人赶走了。”周广田说。
据他回忆,当天战役中,他的排只有两人手臂受伤,经卫生员包扎后仍不下火线,而敌人则陈尸四首在光华门城门洞口。“初战告捷,全排弟兄斗志昂扬,我们要与光华门共存亡。”周广田说。
击退敌兵后,周广田一面用土包堵塞城门洞口封死城门,一面休整部队,以抵御敌兵下次进攻。
12日下午,周广田接到撤退命令,上级指示他们从挹江门出城,赶赴下关集合过江。“撤退?我们全排弟兄约定死守光华门的誓言成了空话,我们怀着愧疚的心情由光华门穿城而过直奔挹江门。”周广田说。
撤退中,会游泳的周广田幸运地渡过江去,死里逃生。后来,他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