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11日,湖南文艺出版社建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现场。)
红网长沙10月11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秦芳 实习生 谭梅 通讯员 陈漫清)10月11日,湖南文艺出版社迎来建社30周年社庆,社长刘清华接受了红网专访。30年光荣与梦想
1985年10月11日,湖南文艺出版社宣告成立,在刘清华的记忆里,那是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新生的湖南文艺出版社,一开始就把文学图书作为重点经营板块,经过数年耕耘,聚拢了一批名家:巴金、丁玲、萧乾、孙犁、秦牧、蒋子龙、陈国凯、刘绍棠、公刘、王蒙、刘心武、韩少功、唐浩明,并出版了一批享誉书林的精品力作。有远见的出版者更将视野扩展至台港,在国内率先引进柏杨、三毛、龙应台、余光中、金庸等名家的作品。
《丑陋的中国人》、三毛散文系列等很快成为那个年代备受追捧的图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阅读,并由此引领了大陆出版界对台港文学的关注。199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评为“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青春诗历》和《诗苑译林》,则成为那个年代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至今无法忘怀的诗意辉煌。这一切,使得湖南文艺出版社声名鹊起。
“那是出版业最好的年代。”刘华清至今记得当时的光荣与梦想,“要做出版家,不做出版商。”湖南文艺出版社成为当时引领时代思潮的巨大力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国文艺读物的市场有所萎缩,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相关业务也受波及。这时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确立了一个新的理念,“上名著,出精品,创名牌”。不久后,《世界文学名著系列》等大批外国经典翻译出版。在“两个拳头一张网”理念指导下,历史小说、传记文学开始齐头并进。尤其以《曾国藩》的一纸风行为标志,上百万套的发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旗帜。
这一时期,湖南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业务,也花落湖南文艺社。为后来它后来取得“南方音乐码头”的业界地位奠定了基础。
“出版水平可以和欧洲任何出版物相媲美。”全球音乐出版界的龙头企业德国朔特出版集团总裁汉塞尔·施特莱克先生对湖南文艺出版社的赞美溢于言表。
在改革中前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国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版业面临新一轮洗牌。文艺读物的市场一再萎缩,湖南文艺出版社也面临危机。
刘清华说,在此背景下,2004年,湖南文艺社进行了第一次以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基本运行规范为目标的改革。废止了沿袭多年、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烙印和行政化色彩的规章制度,为解放编辑人员的生产力,社内推行了“放水养鱼”的政策,理顺各种关系。
“回望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改革之路”,刘清华说。2006年,湖南文艺社又推行了“第二次改革”。它的核心任务是对产品生产线的彻底改造。
像大多数传统出版社一样,湖南文艺社以前一直是按编、印、发、供分工,实行环节管理的。由于产品线较多,各产品线成熟状态和运作形态不同,原有的管理模式所难避免的互相推诿、互不买帐的弊端已日益明显。
“为此,我们推行了按生产流程实行线性管理的办法。建立了教材、音乐图书和文学文化图书三条产品线,并将原有发行部分为一般图书和文学文化图书两个发行部。”刘清华说。
2009年,借转企改制上市的东风,湖南文艺社逐步建立了符合上市企业标准的管理规范。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原创文学方面,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大风原创长篇小说”系列推出数十部精品力作,多部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青瓷》、《大清相国》、《活着之上》等一大批图书持续畅销,形成了业界惊叹的畅销书“井喷现象”。
音乐图书版块,湖南文艺社坐稳了全国音乐图书三强的位置,湘艺版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国三套A级A类教材之一,并在全国近30个省市推广使用,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音乐教材之一。湖南文艺社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南中国原创文学出版基地”和“南方音乐码头”。
第三次创业正在路上
就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即将迎来30周年社庆的时候,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向旗下所有子公司发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号召。这像是某种巧合,更像是湖南文艺社的宿命。
刘清华说:“出版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他分析道,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产业融合,是出版业的新发展趋势,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被打破,内容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刘清华觉得,湖南文艺出版社应该有“再创业”的心态。他为湖南文艺社的数字化转型构想了三大平台,原创文学自出版平台、音乐考试在线服务平台、流行音乐在线教学平台。
原创文学自出版平台,未来将立足拓展外部合作,盘活存量资源。建立社内数字资源库,同时广泛开展外部合作,以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渠道、数字图书馆渠道、电信运营商渠道为三大抓手,迅速将已有数字资源变现。在原有的“中国原创文学出版基地”的基础上,打造“中国原创文学互联网自出版平台”,以知名作家和畅销书作家为领头羊,带动新生代原创文学作家群及网络作家入驻,建立中国第一家由正规出版社运营的有别于网络原创文学平台的优质原创文学聚合平台。
“社里的强势图书产品线——音乐图书和音乐教材,则需及时跟上用户的数字化教学需求。实现线下音乐教育出版向线上音乐教育服务平台的转换。”刘清华说,文艺社将以现有的音乐教材教辅和流行音乐出版为基础,利用互联网运营模式,将线下客户向线上引流。
“宏大场景下才有单体企业的辉煌表演”,刘清华说,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第三次创业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作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的一员,集团的战略部署,无疑也为湖南文艺社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资源上的支持。用刘清华的话说,集团的“两结合、财团式”发展战略(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与金融结合)以及“三种意识”(阵地意识、用户意识、资本市场意识)以及正在完善的六大平台(全版权运营平台、数字教育平台、红网党网平台、老年产业平台、生活社区平台、金融投资平台)与湖南文艺社未来的发展“相濡以沫”。刘清华计划,在集团的支持下,争取用5年的时间,实现湖南文艺出版社数字转型的重大突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湖南文艺出版社30周年庆典上,刘清华如此勉励湖南文艺社的员工们。“‘三十而立’的此时此刻,我们已经走在第三次‘创业’的路上了”,刘清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