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盛叔的论述看精准扶贫的湖南足迹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宇晨 编辑:王嫣 2015-11-04 17:27:21
时刻新闻
—分享—
  在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扶贫工作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两周年之际,11月3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到桑植县苦坪乡高寒山区考察精准扶贫项目。这两年,湖南精准扶贫进行了哪些实践?接下来,精准扶贫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时刻君认为,或许从盛叔关于扶贫工作频频提出的论述中,能看出端倪。
  
  提振信心——只要勤劳肯干,不当懒汉,就一定可以脱贫致富
  
  今年4月18日至19日,盛叔先后来到怀化市芷江、麻阳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花垣、吉首等地,走村串户,听取群众呼声和基层干部意见,专题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在盛叔的扶贫联系点芷江侗族自治县五郎溪乡五郎溪村,他勉励村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如何坚定信心?盛叔指出,有党的好政策,大家也有思富盼富的愿望,只要勤劳肯干,不当懒汉,就一定可以脱贫致富。他还叮嘱工作队和当地干部,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一轮扶贫开发有一个统筹思考和系统规划,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跳起来摘桃子”是可以的,但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鼓励群众的同时,盛叔还在4月20日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交待各级领导干部:要引导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心、鼓足士气,牢记“脱贫致富等不来、要不来、靠不来”,以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共建小康。
  
  在10月17日我国第2个扶贫日之际,徐守盛和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湖南日报》发表联合署名文章,提出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真正从“要我富”变为“我要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逐步摆脱贫困。
  
  找准路径——扶贫开发推进到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扶贫开发推进到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用硬措施、不下硬功夫,很难有根本性突破。”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今年4月20日在湘西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和今年8月3日在省委党校举行的省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开班动员会上,盛叔反复强调,湖南要打赢扶贫攻坚战,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他反复提到“难啃的硬骨头”,并要求大家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关于“硬骨头”的定义,盛叔今年夏天在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称:“硬骨头”就是指湖南现在相对贫困的地区和贫困的人口。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优美,但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的区域。这样的区域过去在战争年代是红色根据地,生活在里面的人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老百姓。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了。交通闭塞、信息闭塞的区域,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比较滞后,而广大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而言也比较滞后,这些地方往往还留不住人才,人才的溢出效应相当明显。
  
  而对于“难啃的硬骨头”,盛叔的考虑是,贫困地区脱贫的路径问题。他说,这些贫困地区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抓起,投入量相当大,加之又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低碳发展路径该怎么走?过去没有相似的经验,需要重新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社会协调发展途径,这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不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和措施,不举全省上下之力,就不可能在短期之内解决他们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的问题。
  
  由点及面——扶贫不要“盆景”,一定要可复制、可推广
  
  “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啃?盛叔说的采取特殊的办法和措施,“特殊”在哪?
  
  时刻君认为,一是在于举全省之力的策略,二在于精准扶贫方法上的考究。
  
  2014年,全省识别出704万贫困人口、8000个贫困村。2014年当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8万人,截至2014年底,全省造册登记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96万人。
  
  摸清家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组合拳”。2014年2月,全省启动贫困人口、贫困村识别及建档立卡;当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4年3月20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指出,对大湘西地区,要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平台,推进精准扶贫;2014年4月22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我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意见》;2015年3月31日,2015——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动员会议召开,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启动;2015年4月20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召开。
  
  重点地区的扶贫成效如何?在总书记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一年半后,今年4月,盛叔又到了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里新修了石板路、新扎了竹篾墙,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五改”工作成效明显。有的开农家乐,搞旅游开发;有的搞种植合作社;有的绣苗绣;有的搞家庭牧场……看到村民们发展生产的劲头,盛叔说,“看到乡亲们通过各种路子富起来,我们心里很高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百姓生活得幸福、有滋有味那就是小康。”
  
  扶贫不要“盆景”,一定要可复制、可推广。这是看到十八洞村的“点”,盛叔想到的“面”。他指出,要探索总结各地在扶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而广之;要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共同发展。要加强职业教育,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盛叔接着就扶贫经验的“由点及面”谈了自己的想法:扶贫攻坚贵在落细落小落实,要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具体事抓起,把各方面扶贫力量和资源整合好,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集中力量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今年7月20号召开的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按盛叔的话说,这是湖南向中央立下军令状,动员全省上下的力量,全民发动,举全省之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由表及里——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
  
  今年4月,全省8000个贫困村都迎来了“帮帮团”——驻村帮扶工作队。其中,省派184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市(州)、县(市、区)、乡(镇)也纷纷派出帮扶工作队下沉到村,实现8000个省级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且驻村时间由2年改为3年,不脱贫不撤退。
  
  工作队进驻,贫困群众得到了政策的帮扶、技术的帮助,可以说“摘穷帽”不难。但最关键的,还是“拔穷根”的问题。因为,这是思想的问题,观念的问题。
  
  今年8月3日,湖南省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开班式上,盛叔的一段关于扶贫的理念、思路与方法的论述引发关注。
  
  帮扶与被帮扶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帮扶工作队进村,是否意味着大包大揽?盛叔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决破除“等靠要”、“虚报冒领”、互相攀比等思想和行为,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穷则思变的斗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帮扶与被帮扶变成“双人舞”,而不是“独角戏”,更不是大包大揽。
  
  得到帮扶,不意味着可以着高枕无忧。盛叔特别强调,要用好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一招,创新金融扶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和管理机制、脱贫激励机制,探索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输血”的同时,也要“造血”。盛叔强调,要紧扣“扶贫”二字,注重整体推进,把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规划统筹起来,与“十三五”各项规划有机融合、有效对接;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绿色扶贫,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脱贫致富;坚持重点倾斜与兼顾平衡相结合,避免引起攀比。
  
  从盛叔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早就看到了“等靠要”“争戴穷帽”“扶贫攀比”等可能出现的现象,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强调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反复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扶贫预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宇晨 (部分资料来源《湖南日报》、红网、《湖南新闻联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