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郎溪村:产业扶贫将妈妈们带回留守儿童身边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康晓乔 2016-08-21 09:27:08
时刻新闻
—分享—

张爱桃下班回家指导小孩练字。


 

五郎溪村党支部书记田昌英(左一)在指导缝纫厂女工。

回村的张爱桃成为了三道坑镇五郎溪村缝纫加工厂的一名缝纫女工,如今上班就在家门口。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慧 怀化报道

  变化时刻都在发生,有细微变化,也有大变化。位于高寒山区——湖南怀化市芷江县三道坑镇五郎溪村自从扶贫工作队进驻,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精准扶贫正改变着这个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庄。

  从芷江县城到达五郎溪村,30公里左右的距离,50分钟左右的车程,有400多个弯道,山路颠簸且会车难,当地司机夸张地说道,外来者很少有不晕车的,多颠簸几回就习惯了。思想不活、交通不便、设施不全、产业不优、组织不强是五郎溪村致贫的主要原因。

  大家庭: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

  过去五郎溪村的进村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天道路泥泞,村民出门便是一身泥,交通不便成了五郎溪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瓶颈。全村2008人,15个村民小组,2014年贫困人口是142户504人,2015年是86户331人,低保户114户194人,五保户15人,危房户12户。耕地1520亩,人均0.7亩。村集体负债20余万元,人均收入2014年底1490元。2015年4月14日,湖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驻芷江县五郎溪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的有力举措。

  现在的五郎溪村公路实现到组到户,山上机耕道通上每一块耕地。硬化了7条12.5公里的通组公路,同步建设7座桥梁,修建8条25公里机耕道,道路的修建既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又盘活了荒地500多亩,还发现了旅游景点30多个。五郎溪村西晃山海拔1400多米,是芷江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半山腰上居住着一个多村民小组的村民,因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40多户的村民可能面临移民搬迁和修路上山两种脱贫方案,最终驻村工作队通过集思广益、实地调研、反复比较,选择了修路上山的方案,一条3.3公里长、4.5米宽的乡村公路到组到户,解决了搬迁难题。

  五郎溪村以侗族居多,房屋多为木房,过去村民家里贫困,房子年久未修,下雨天漏雨为常事,而现在的五郎溪村,经过这两年的扶贫攻坚,村民的住房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工作队结合危房改造,对全村400多户、700多栋木质房屋进行侗族风貌改造、美化亮化,如今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谈及五郎溪村的变化,最深层次的变化要数产业发展。过去的五郎溪村,村民们种水稻仅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除了金银花产业有点微薄收入,村里其他产业几乎都没有收益,村民们大多靠外出务工谋生计。扶贫工作队来后,500多亩荒田被重新开发利用,陆续发展以蓝莓、黄桃、金银花为代表的种植业,以养蜂、养鸭、养绿壳蛋鸡为代表的养殖业,以服装加工厂、金银花加工厂、保健酒加工厂为代表的加工业等多种产业,产业发展落实到户到人。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底的1490元提高到2015年底的2490元,2016年底可达4400元,实现了经济大发展。

  五郎溪村最广泛的变化是村民思想解放,特别是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因为贫穷,村民普遍较为自卑、保守,很多小孩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田昌英在五郎溪村当了13年党支部书记,她回忆,20多年的村干部经历,她感到五郎溪村变化发展最快的时候是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之后,除了物质文明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变化,村民的思想有了大变化,能够跟上工作队的思路,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政策,理解支持各项扶贫事业,形成了以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的脑袋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自信。

  小家庭:回乡创业的热潮成新常态

  妈妈从缝纫加工厂下班回来,7岁的小男孩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休息片刻后,妈妈便陪着小男孩一起练字,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天在这个家庭都可以呈现。而在2年前,5岁的小男孩曾是留守儿童,经常会在电话那头哭着喊着:“妈妈,你快回来吧!”这是五郎溪村村民在精准扶贫的影响下,回乡创业带来家庭幸福温馨的一个缩影。

  工作队进村后,发现五郎溪村外出打工者居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很多,很多扶贫工作根本没法顺利展开。村支书田昌英经常听到许多留守儿童的期盼:“田书记,你要让我妈妈回来就好了。”一次会议上,田昌英提出在村里创办服装厂,把孩子们的妈妈召集回来就地创业的想法,得到工作队的大力支持,队长费志勇当即表态工作队负责争取资金,村支两委负责组织落实。这样,五郎溪村妇女、残疾人就业缝纫加工厂很快就办起来了,解决了50多个妇女、残疾人的就业,温暖了50多个家庭,很多留守儿童有了妈妈陪伴一起成长。

  这个7岁的小孩子正是“被温暖”的留守儿童之一,妈妈张爱桃从浙江回乡后,积极参加缝纫加工厂创业,小男孩从此结束了留守儿童生活。由于家中叔叔残疾,公公婆婆需要照顾,还有正在上大学和小学的一对儿子需要供书,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贴补家用,张爱桃先后去浙江印染厂和家具厂做工,每月的2000多元收入,丈夫也常年远在上海等地建筑工地做事,为了赚钱,夫妻俩常年分居两地。

  回村的张爱桃在接受2个月缝纫技术培训后,成为了三道坑镇五郎溪村缝纫加工厂的一名缝纫女工,如今上班就在家门口。收入按件计钱,多劳多得,这种方式激发了以张爱桃为代表的缝纫女工的生产积极性。现在,7岁的小儿子经常没事过来缝纫加工厂偷偷探头看看妈妈是否在工作,生怕妈妈又跑出去打工了。

  现在这个小胖墩经常可以躲在妈妈怀里撒娇,学习时有妈妈指导,还能经常和妈妈一起玩耍,俨然从留守儿童蜕变快乐“小鸟”。不仅孩子发生了变化,这个家庭也有了新变化。2015年年底,家里先后买了40寸液晶电视、三门冰箱,屋前砌好了宽大的水泥坪,家庭设施在慢慢变好。

  张爱桃除了在缝纫厂做工外,还发展了蓝莓、黄桃、金银花、杨梅、蜂蜜、油菜花、养猪等产业。8亩多金银花便有近9000元的收入,养蜂30多箱便有3万多元的收入,1亩蓝莓和黄桃产业明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如今在家发展产业,收入远比在外务工高,同时孩子、家庭也照顾好了,张爱桃特别感谢精准扶贫给她带来的就业机会,带来的致富途经。

  精准扶贫实施后,五郎溪村变化惊人,小到一个家庭的变化,大到整个村庄的变化,变化时刻发生,也在影响五郎溪人,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内生动力,将推动五郎溪村继续发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