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穿越时空,见证辉煌——澧州古城墙解说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王月娥 编辑:胡冲 2016-11-14 13:54:51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常德古城澧县。北倚荆州古郡,南倚朗州古郡,中有澧水,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注入洞庭湖。古澧州,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独有的丰厚历史文化。内八景、外八景,自古闻名。天供山、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城头山城址、澧县文庙、多安桥、澧州古城墙、余家牌楼等古文物保护单位,数不胜数,声誉潇湘。来到澧县,不去古城墙看看,便有“不到长城非好汉”般的遗憾。来吧,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我们的八景之一澧州古城墙——

  澧州古城墙,位于湖南省澧县县城内,是古澧州州府所在地。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府治从新城(新洲)迁到现址。总督肖杰率众筑土为城,成就古城墙原坯,后多次溃于水患。明永乐二年(1404),州府组织民力,在原土墙外侧以青条石、青砖加筑,高5米,上加女墙,周长为九里十三步,共4500米,且城墙外有开凿有护城河。此后,城墙历经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修补、加固(城墙上有多处题款记事为证,大家参观时,可留意“官模”、“州官模”、“宣统元年”等字样),已高至5.5米,城墙上垛口3368个。城墙一律用青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等浇筑而成,坚实耐风雨;基脚均用青条石,石与石之间,凿有深槽,浇上铁水加固,墙体中间填泥土夯实。城墙设有东门、北门、金牛门、西门、南门、小南门。在古时候,一座城池,开辟东、西、南、北四门,司空见惯,而澧州古城墙洞开六门,却是奇事。其巍然矗立,壮观、雄浑,令人称奇。六门均为单圆拱,且建有门楼,每座门楼前护城河上都架有吊桥,以方便民众进出。

  现在,我们已站在在小南门和东门之间城墙下,请大家抬头看:上有楼阁一座,扁额上书“澧浦楼”三字行书体,赫然醒目。有历史记载,该楼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其气势恢弘,雄跨古城东南城垣之上,古朴,大气,曾是当年古澧州的标志性建筑。“澧浦楼”结构巧妙,共有柱头32根,底层花格镂空门,梁枋雕龙刻凤,花草图案比比皆是,楼窗也为镂空花格。从门到窗,到枋,大气中透着古朴,精巧中凸显典雅。“澧浦楼”又名遇仙楼,因平面呈正八角形,俗称八方楼。

  说起遇仙楼,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直隶澧州志》记载:相传南宋乾道年间,太守乔逊视巡在此,遇见一个须发杂乱、衣衫褴褛、酒醉醺醺的道人挡道,大怒。命差吏们逮到州府审讯,但见道人默然无语,赋诗一首,腾云而去,方知道人乃仙人,便赶紧跪下虔诚求恕。人们根据道人长相纷纷猜测,此道人为八仙之一吕洞宾。太守甚喜,不久,便在此建“遇仙楼”以纪念此事,后又在楼西沧堰之上建遇仙桥。“遇仙楼”又名“澧浦楼”,取自《楚辞·湘君》里“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之意:澧浦之玉佩,好一个美丽而诗意的名字!

  世上本无仙,太守乔逊偏遇仙,这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至于为何取名“遇仙楼”,这是古城墙留给世人的一个难解之谜。

  好,我们来到了遇仙楼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座奇观:遇仙楼整座楼身,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无一颗铁钉,全是榫卯,其构造奇特、牢固,全靠匠师们的手艺之精妙,直至今天,仍为少见,足见我国古楼阁建筑技艺的高超。遇仙楼设有回廊,内置旋状木梯,游人可拾级而上,凭栏远望,澧州风光尽收眼底,甚是快意!遇仙楼每层八面连接处有倚柱,一律红漆,檐上椽条则一律绿漆。柱、椽红绿相配,相得益彰,正合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红配绿,看不足”。遇仙楼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覆盖绿色琉璃瓦,色泽雅润,顶端采用我国古典楼阁宝塔的置顶风格:葫芦瓶宝顶。这在我国古代楼阁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性。

  过遇仙楼往前,有一方古井,大理石护栏。古井口设有保护措施,被网遮住。透过网向下望去,井水清冽。城墙上有井,却也不足为怪,该是当年太守考虑周到,只为取水方便,不必劳神劳力下得城墙去,肩挑背扛,将水弄到城墙上。

  继续前行往西,便是遇仙桥。遇仙桥呈南北走向,九曲桥身,14个桥墩均保存完好。六百四十余年,风雨沧桑,如此安然无恙,你不由得惊叹它的不朽!

  高踞澧州古城墙之上,俯视兰江秀水,看城内一片安详与和谐,你不难想象,数百年来,这4500米长的古城墙,曾馈赠给城内百姓多少幸福与快乐!一方城墙,早已是一方子民的福祉了!

  古建筑坚实,但世事无常。民国24年(1935)6月初5日,澧水、澹水、涔水三水泛滥,城破堤垮,损失惨重。民国32年,日军入侵县城,东门和大西门城墙被日军飞机炸毁多处。所幸,解放后,澧县人民政府为防止洪水侵入,于1950年发动群众维修敌楼到大西门外城墙,后又几次大型修缮。至今东南城墙保持完好,东起敌楼转角,西南达澧县一中长约2000米,高3-5米。近年来,由于自然风化和树木、杂草的生长,对古城墙部分墙体墙面造成了损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墙,2011年10月,县文物处组织人力物力对澧州古城墙兰江公园至一中段进行了抢险维修,清除城墙上的杂草和树木,修补破损的墙面。此次维修古城墙全长1000米左右,高4—5米,为期20天,总投资10万余元。

  旧貌换新颜,澧州古城墙终于又骄傲地矗立在世人的面前了!

  澧州古城墙,是目前湖南保护较好的唯一一座明、清砖石结构的古城墙,是我国南方古城墙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考古保护价值。它彰显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智慧,丰富了我国古文物文化底蕴!澧州古城墙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具有城防和防洪两大功能,这在全国首屈一指,很有借鉴意义。

  为扩大澧州古城墙的声誉,2012年,澧县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积极向外推介澧州古城古墙,并在县城古城区范围内新增景点指示标识牌,又于2012年底通过了湖南省旅游局的实地检查评比。2013年,澧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24日,国家级3A旅游景区评定授牌,为澧县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找到了新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文物与旅游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推动了澧县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保护澧州古城墙,开发澧州古城墙,两项工作并重,是今天澧州古城墙的远大前景!

  今天,我们站在古城墙下,登上古城墙,穿越时空,见证了澧州古城的灿烂文化,辉煌历史!这是澧州人民的智慧结晶,感谢澧州人民,感谢澧州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

  本次参观,到此结束,感谢大家作客澧州古城墙!欢迎大家再来,届时我们将以更臻美的姿态恭迎大家的光临!

  王月娥,笔名望月,常德安乡北河口中学。爱好阅读,爱好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作品见于《中国诗词》、《长沙晚报》、《常德日报》、《常德民生报》、《湘西周报.团结报》、《蒸水报》、《宜兴日报》、《五河报》、《牡丹江晚报》、《昆山日报》、海外版泰国版《中华日报》、《文学月刊》、《齐鲁诗刊》、《华夏诗刊》、《中国诗乡》、《华文小小说》等,2012年腾讯清明征文一等奖,2013年“常青藤”海内外征文优秀奖,2014年常德“聆听山水”全国征文优秀奖等。2015年泉悦杯全国征文三等奖。2016年,湖南省“福彩杯”征文二等奖,常德教育论文二等奖,湖南教育论文一等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