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大河文明的标本——龙眼洞石刻解说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吴家宪 编辑:胡冲 2016-11-14 13:53:57
时刻新闻
—分享—

  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龙眼洞,这里是临澧县刻木山乡(原官亭乡)岩龙村,山下流过的就是澧水九大支流之一的澹水河。龙眼洞离地平高约20米,洞口宽约3米,高4米,进深10米,洞内宽8米,高5米。洞口有楹联:“天开群玉府,云锁五经堂。”落款“谭嘉谟题”。面对这古朴的石刻,有着深邃文化涵蕴的对联,大家一定感慨良多。

  对此石刻的年代,可以初步判断为明清之际。在龙眼洞所在的岩龙村,有谭氏族人,现有人口八百来人。此地在明代属九溪卫中里。关于谭嘉谟其人,岩龙村谭氏族谱载,为该族琇公支下九世孙,父一阳,祖朝臣,弟嘉爵,嘉升,有子二经溥、经朝。明万历38年(1610年)编成的《澧记》有记:“谭嘉言,九溪嘉靖岁贡。”按中国谱系辈分规律,二者当属同一时代的人。

  龙眼洞石刻的价值我们可以概括为三点:大河文明的标本;石居民俗的遗存;溶洞风光的记忆。

  从龙眼洞附近流过的澹水河是澧水的一条支流,源出石门仙凤山之霞溪洞,经逻湖垱,汇团潭水,杨潭河,绕伏牛山,达澧州城北桃花滩,至伍公嘴,合涔水入澧。自龙眼洞至伏牛山下枫江东溪七里庄,不足三十里,是目前临澧刻木山乡范围,是澹水河流域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区,历史上出了三个伟人。

  李群玉(807-858),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卒于宣宗大中十年,出生于伏牛山下东溪七里庄,即今九里乡,其读书吟诗之地“吟哦平台”为安福外八景之一。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周朴称赞他“群玉诗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李群玉一生坎坷,一生只赴举一次,但由于当时科场黑暗,一试未中。(但七十三年后,唐昭宗承认李群玉为遗才,追赐进士及第)其后二十七年,漫游了大半个中国,公元854年,由于两位宰相裴休和令狐綯的举荐,宣宗感其诗名之盛而授校书郎,但不久即辞官南归,四年后,在游历洪州时自沉洪井。

  李群玉的诗歌,写社会、写羁旅、写山水,格调高雅,丽词清句。

  试看以刻木山为背景的《引水行》“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写得何等清奇。又如《金塘路中》“……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冰霜想渡商于冻,桂玉愁居帝里贫。……”羁旅之困是如此深刻。

  李群玉的山水诗的成就,许多学者认为是继王维之后山水诗派的一盏明灯,是晚唐诗坛的一顶桂冠。他“宗师屈宋”,思接陶谢,超出王孟。

  李充嗣(1465-1537),字士修,祖籍四川内江,父临安任澧州华阳王府教授,遂安居于九溪卫,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初,授户部主事,后出任随州知府,云南按察使。死后葬于刻木山下的罗湖垱观音岩(现为官亭水库所淹),诏赠太子太保。

  正德九年(1514),充嗣以政绩卓著,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时值河南饥荒四起,他奏请发放钱粮赈济,不足部分劝富户借贷接济。对聚集开封的饥民,施粥赈饥月余,发资遣还。充嗣在巡视中,搜集到镇守望中官廖堂的党羽刘瑾,假借进贡古铜器、窑变盆等为名,肆意科敛,又有拜见银、须知银等勒索项目,民间怨声载道。遂奏本以惩其恶。正德十二年,他出任南京巡抚。宁王朱宸濠于十四年六月叛乱,杀巡抚都御史孙遂,按察司副使许逵,并先后兵陷南康、九江,围安庆。充嗣与兵部尚书乔宇密商,由乔宇固守都城,自领一万精兵,向西屯守采石,密派使臣入安庆,令都指挥杨锐坚守城池,并传檄声言京师精兵十万不日可至,致使宸濠疑惧,不敢强攻。时南赣巡抚王守仁也起兵讨伐宁王,克南昌,宁王受到夹攻,叛乱很快被平息。是时,充嗣晋户部右侍郎,并兼领水利事,担负疏浚苏、淞河渠,使漕粮经水路输入内府,较前增加十三万石,故晋升工部尚书。嘉靖初年,充嗣迎诏陈言:“内府征收派科道官监督,不纵使内臣苛捐勒索”等八事,帝皆采纳,后擢升南京兵部尚书。

  有诗《逻湖垱》传世:“逻湖入夜行,山间路冥冥。雁影行千里,鸡声送几程。云收犹细雨,天晓尚疏星。蓑笠山前过,谯楼煞点勤。”李充嗣墓距龙眼洞二十里,墓前有石人石马,1958年修官亭水库时犹存。

  胡澥(1580-1655)明天启进士,官至副都御使,家距龙眼洞十里的胡家棚,有登刻木山一诗传世:“孤影平分花蕊宫,石梁苔径路初通,染人山色千堆翠,极目天光四壁雲。雾尽溪明涵晓壑,雨余林秀看春垄,我来长啸群峰应,游览烟霞一镜中。”

  我们常说,人类文明沿大河传递,龙眼洞澹水流域的文化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标本。

  我们常说,人类住宅最早是从洞穴开始的,宽泛一点说,是石居民俗。龙眼洞是这一民俗的最好注脚。据传说,谭嘉谟是明代当地的一乡塾先生,他曾在此居住读书,并传习授徒,这一说与洞门楹联也基本相合。《安福县志》(同治版)载:“鸡公岩,在县北八十五里,石壁高数十丈,层峦叠嶂耸列,如万笏朝天,中一峰独高,宛肖鸡鸣状,其峰顶有洞,石骨嶙峋,国初贡生谭嘉谟曾读书于此,刻有‘天开群玉府,云锁五经堂’之联。”谭氏族谱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澹津坪西,有石岭绵亘数里,远近称为吾姓来之龙脉,半腰有洞,称哆口洞,势陡峭,人迹罕到,予童时闻之族中父老皆称我祖嘉谟公读书其中,题有联字,迹虽然可考。自从每过其地欲入洞观公所题联,苦无伴侣,辙止欲虚者屡矣,光绪戊戌年秋予友杨君润琴游其洞,予以夙愿欣然与偕,至洞下见石齿嶙峋,壁立无径,不胜骇愕,已乃耸身攀援直上入其中,豁然开朗,四周墙壁天成如堂室,然可容百许人,后有小口,说者谓可通上之扁洞,两壁题有联,联曰:‘开天群玉府,云锁五经堂。’”另外,龙眼洞对面的翰家洞发现有人类生活的遗存,也是石居民俗的印证。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在刻木山地区发现的石墙石瓦的民居建筑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说,龙眼洞是中国石居民俗的遗存不无道理的。

  同治七年编成的《安福县志》记载:“观音岩,在刻木山南,峭壁悬岩,绵亘二十余里,如屏幛,其上人迹罕至,惟石森列,宛肖观音。”“观音幻迹,县北观音岩多生成石像,巧类雕镂,咸以佛法有灵现。种种色相,殊不可解,惟是山虚水深,万籁萧萧,古无人踪,惟石嶕峣,此景亦最为幽绝。”

  由上可知,逻湖垱一带曾经是一环境幽雅的溶洞群。可惜1958年修官亭水库,大部分被淹。龙眼洞是这一溶洞群之一。

  由北观之,可知溶洞群之梗慨,成为刻木山乡溶洞风光的记忆。

  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来龙眼洞,感受这里官亭湖的美景,这里的溶洞风光,这里的石居民俗,还有这里的深厚的文化涵蕴。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吴家宪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14/99746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