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黄山有幸埋忠骨——忠济寺及谢公墓遗址解说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伍月凤 编辑:胡冲 2016-11-14 13:52:34
时刻新闻
—分享—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

  这是一座独特而神奇的山,拥有着“千里平畴,黄山独秀”的美誉。

  这是一座美丽而耀眼的山,向我们展开一轴浓墨重彩的丹青画卷。

  这是一个博大而丰富的宝库,它宛如一部千古流传的诗篇。

  这就是安乡的黄山头。

  黄山头,作为1992年中国第一批批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它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人文景观,享誉于世。

  “月转高楼曲为终,贵人携手喜相逢。云程有路登步上,艳艳芙蓉出水红”现在,我们走过了黄山头720级的登山阶梯——青云路,已经来到了黄山头的顶峰,黄山美景便在眼前一览无余。

  “江山数片白,黄山一片青”,即使海拔只有256米,但它平地拔起于百里平川之上,屹立于茫茫水泽之间,俯瞰天下,气势非凡,以“峭壁一峰判两湖,一山独秀洞庭边”的傲人风姿迎接八方来客。站在黄山之巅,南看,洞庭湖水一望无际,北望,荆州古城一马平川。一条小溪从山顶顺势而下,将黄山一分为二,南属湖南安乡,北属湖北公安,于是,便有了我们“一脚踏两省,一街连两镇”的神奇之旅,也出现卖肉的屠夫秤砣在湖北,秤盘在湖南的常见之景。于是,黄山便成了荆楚文化与湖湘文化交织相依的地方,留下独特的历史文化、璀璨的文化遗产、众多的名胜古迹;留下100多个秀丽景点的动人传说。这其中,最著名的“谢公墓、忠济寺、南禅寺、犀牛望月、白龙井、连理枝、仙人掌、云麓宫”等黄山八景,最为世人津津乐道。再加上,柳宗元、段洪古、“公安三袁”等无数文人骚客,也聚集黄山头,把酒临风,吟诗作联,流芳千古。就连近代著名诗人于沙登临黄山,也灵感迸发,一口气咏诗五首,其中一首就是:“莫道安乡没有山,梦里黄山来眼前。七百石级云中立,捕风捉雨读楚天”。

  黄山头每一处经年的印痕,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美丽的传说,都是曾经的骄傲。今天,我仅带领大家欣赏一下八景中最耀眼的那颗明珠,为大家讲讲忠济寺及谢公墓的前世今生。

  常言道:深山藏古寺。黄山头的忠济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西晋,当时称为“普济寺”,南北朝时改称“忠济庙”,就坐落在我们站立的黄山大顶。公元1112年,宋徽宗为褒扬荆州刺史谢麟,赐封他为“忠济真人”,于是,“忠济庙”改为了“忠济寺”。原来的“忠济庙”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被毁,现在的“忠济庙”于1985年在原址上修复。

  忠济寺共有三进殿堂,有房屋二十四间。今天的头殿供奉的是如来佛祖及赶山王。二殿供奉的谢公真人,三殿供奉着观音菩萨。

  忠济寺头殿供奉的如来佛祖,慈眉善目,似要普度众生离苦得乐。佛祖旁边便是赶山王鞭打山神爷的神像,大家看这赶山王怒目圆睁、举鞭欲打。相传,当年赶山王奉秦始皇之命,从武陵山脉中,赶出一只已修炼成仙的金凤凰化山填海,赶山王与金凤凰约定,为了不打扰金凤凰修炼,搬山途中只能日落即起,鸡鸣即落。有一天,当山头引至洞庭湖时,金凤山上的山神想:海是天地造化之物,填了必成灾难,而这万顷波涛的洞庭湖边又没有一座山,何不就将此山坐落于此,造福于民?于是山神灵机一动,学起鸡叫,金凤闻声落地。赶山王听得鸡鸣,看得山落,大吃一惊,一看四周水茫茫一片,知是山神所为,便对山神雷霆震怒。于是就有了忠济寺这尊震怒的赶山王塑像。赶山王的旁边,山神则一副岿然不动,无愧于心的淡然神情。

  大家来看二殿,这里供奉的就是“谢公真人”,这座谢公神像底座高0.9米,人像高2.8米,双目慈善,面目威严,俨然集神、王、人于一体,这神容,这风范,这仪态宛若仙家在世,使朝拜的人肃然起敬。两旁悬挂的这幅对联:

  二千石荆楚赡依,公是前朝贤太守;

  八百里洞庭环抱,天留此老镇名山。

  出自何人之手虽无法考证,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永存着百姓对谢公无限的追思与敬仰。

  这位谢公真人,就是北宋荆州刺史谢麟。相传,北宋时期,荆州一带年年水灾,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谢麟任荆州刺史后,深感人民疾苦,于是七度汉水,八下洞庭,勘察水利,他临高洪而不惧,置死生于度外,深入险地,处置险情,领导人民修堤筑地,根治水患。一天,他来到黄山,登上大顶遥望四方,看洪水肆虐,感叹说:“不根治这里的水患,我死了都要安葬在这山顶上,看着后人修堤治水,造福人民”。后来,他跨长江、涉四水,求治水方法,号令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并在黄山北边修了一道堤坝,后人称之为谢公堤,遗址至今犹存。谢公也因为勤政爱民,被誉为“贤太守”。

  谢公任荆州剌史二十余年,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荆州,当地群众听说后十分悲痛,请求将谢公尸骨葬于荆州,好让世人朝拜。但谢公的夫人坚持按习俗运回福建瓯宁老家安葬。谢夫人称谢公托梦给自己,要葬在父母身边,以弥补身前未尽家孝之道。众人为完成谢公心愿,无奈之下,只得组织大船七艘,运载谢公灵柩回乡。船只从太平口下水,沿虎渡河行进,一路风平浪静,到黄山时,突然乌云骤起,风雨雷电交加,船只无法行走。船夫们只好把船停靠在荐祖祭上岸避雨。不一会,天气转好,船只起程时,护送谢公灵柩的船夫惊呼“老爷棺木不见了”。众人大惊失色,忙四处寻找,直到太阳西落,才遇见一个从黄山顶上砍柴回来的樵夫,他说:“骤风暴雨之时,我正在山上一颗大树下避雨,突然看见有一物穿过乌云飞落黄山,直立在山顶之上”。众人连忙上山去看,果然是谢公棺木。谢夫人抱棺痛哭,众人想搬下棺木,棺木却纹丝不动。百姓想起谢公的治水誓言,趁机建议按谢公遗愿葬于黄山,夫人万般无奈,只好就势安葬谢公灵柩于黄山。百姓们自发为谢公修墓立碑,又将谢公供奉在忠济寺内,人们敬其清正廉明,一心爱民,从此香火不断。

  忠济寺天井内曾经还有一口井,深不可测,曾有人放下几十丈绳子都没有探到井底,更怪的是如果久旱不雨,井里就放云,云向东南是和风细雨,云向西北就是急风骤雨。如果久雨不晴,天上的乱云滚向山顶,井里收云,第二天定是晴天,所以称为“云井”。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把云井填平了,结果整个山顶都放云收云。当地人说,云井是谢公为大家预报晴雨的井,任何人也休想破坏它。明代公安文学家袁宏道有诗赋道:“一溪才顺一溪湾,一尺才过一尺还。舟子只愁箭括水,儿童又指帽儿山。”就是指云井放云的景观,这也是黄山著名的八景之一——黄山雾霭。

  据说,忠济寺后面原来还有七棵野生茶树,是按北斗七星状排列,茶味芳香无比,极为神奇,可治多种疾病,叫“七星仙茶”,专供求神拜佛的药用。古时一块大洋一两,所以又有民谣“黄山大顶七棵茶,收括香客百万资”。可惜的是,七棵茶树在抗战时期也被日本人毁掉了。

  今天的忠济寺幽古神秘,庄严肃穆,香烟袅袅,钟馨声声,来到这里的人仿佛得到谢公庇佑,心清意净,恍入仙境。

  绕过忠济寺右转,便到了谢公墓。从前的谢公墓用麻白石铺成,以石为栏。一九一七年,谢公墓扩大重修,用纯白石砌成墓堆,墓栏,圆圆的墓顶犹如一只眼睛。据说,谢公墓就是葬在了凤凰的一只眼睛上,以防止金凤再飞,移走黄山。今天的谢公墓顶四周以铁栏围成,加以保护。墓朝东南,墓前有一对石狮,嘴里含球,能自由转动,威武壮观。石狮两边,湖南安乡湖北公安各立一块石碑,以示纪念及保护。石狮中间,一块“谢公墓碑铭”记载着谢公的生平简介与贡献。墓前还有石刻对联:黄山有幸埋忠骨,白石多缘寄鹤踪,昭显着谢公爱民如子的高度评价。谢公生前体恤民情,死后仍在保佑百姓,两湖两广的祭拜者因此络绎不绝,墓前的香鼎,香火不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年岁月,弹指一挥。今天,当我们站在谢公墓前,看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下湖泊星罗棋布,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农田房舍井然有序,河流逶迤宛若丝带,公路缎带般延伸远方……。想安乡这片热土,古有谢公倾其一生,今有荆江分洪工程驯服洪水,造福人们,勤劳智慧的安乡弄潮儿,正为安乡的繁荣,书写新的诗篇。安乡正以千年的博大之气,诚挚的待客之情,恭候每一位朋友的光临!

  谢谢大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