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沅水古纤道遗址解说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凌云 编辑:夏君香 2016-11-14 16:06:16
时刻新闻
—分享—

  游客朋友们:

  各位上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是讲解员XXX,今天陪伴各位沿古人足迹,漫步沅水古纤道是我的荣幸。在此我提醒各位要注意安全啰。

  沅水古纤道位于沅水中游,沅陵县五强溪境内的瓮子洞,

  古纤道长1500米、宽0.5-1.0米不等。 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位请看,古纤道两岸为喀斯特地貌,山如刀削斧劈,水似山泉清澈。这里如画的山水就是让文学大师沈从文赞叹“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美丽的山水却是令人生畏的灾难之地,眼前这条河,水高浪急,桀骜不驯,浪花溅起好多悲壮、好多感慨,而足下这条古纤道却凝结着无数船工、纤夫的血泪,仿佛在向你们诉说女人不尽的心酸。

  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之一,她从贵州省都匀市的斗篷山(一说云雾山鸡冠岭)穿越莽莽群山峡谷,汇入洞庭湖。这条充满神性与诗性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中东部进入西南部乃至东南亚的主要通道,在漫长的江河文明时代,大量的船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川流不息,不仅对推动中东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促进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的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这条河的中游,乱石林立,滩多水险,舟辑往来十分艰难,造成巨大的灾难。至今流传“三垴九洞十八滩,处处都是鬼门关”的名言。有诗曰:“瓮子洞前涛声壮,陡岸扦天列青嶂,舟子如猿爬峭壁,不虞失足坠急浪。”更说明这段水域之凶险。瓮子洞虎子矶铁索碑记:“楚之水,大于洞庭,而险于辰河。河之源发自夜郎,经数千里,抵桃源,历武陵而下,与洞庭汇。其险与瞿圹滟滪相伯仲。而沅陵与桃源接壤之间,有所谓瓮子洞虎子矶者,其险尤甚,崇崖峭壁,兀立如削,以舟之所必往,即无仄经可施牵,又无崖罅可用钩挽。遇春夏泛涨,水高石怒,舟必停泊,以俟其平。稍触之,未有不漂流倾覆者”。千百年来,无数船工纤夫命丧于此,瓮子洞为沅水骇人听闻的“鬼窝窝”。

  各位请看,其实瓮子洞不是洞,是丹霞地貌地形而形成的一座座悬崖高耸,陡峭险峻的大山和被大山挤压这条的河床,形状如仓,水流回声瓮瓮作响而得名。因江水湍急,水底暗礁林立,而古代又无机械动力,全靠人力逆水拉纤,当下游的船行至此险滩,便停船靠岸需雇当地纤夫拉纤过滩,纤夫从船头接过缆绳,将纤带系于纤绳挎在肩上,赤身裸体(着衣者易被石头挂扯或江风卷走),手脚并用,曲腰90°如龙虾状,一步一唱,移步前行,否则上滩难于上青天。所以当地人们世世代代以纤夫为业,曾有人侮辱纤夫拉纤的形态,叫纤夫为“纤狗子”。如遇上风高浪激,纤夫们脚蹬凸石,手抓石隙,胸贴峭壁,使出吃奶力气,一步一步卧地爬行,稍有不慎便失足而成千古恨,命丧惊涛骇浪之中。

  我们足下这段纤道,是明代一位名廖善人的老者捐款修凿了三年,同时在望乡台(即俗谓通往冥府之路)、父子滩和瓮子洞3处纤道极险段的峭壁上还穿挂了铁链,以方便纤夫通行。《沅陵县志》载:“瓮子洞,县尔180里,形如廪,水声如瓮响,沿江岸峭壁深潭,昔无纤路,明百岁翁廖善人汉文制铁索数百丈,凿孔系索,舟行始利。清朝康熙初年,岳常道迟日豫损赀重制,嗣辰州知府刘应中又重制,道光年间,铁索俱拆毁,知府方传穆出里人黄凤善前损铁两千余斤,并捐廉若干,谕痒生许文耀董其事,重制铁索数百丈,雇石工凿纤路,较旧倍宽,越数目工始竣,行者称便。”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刘应中,字雅庵,直隶进陉人(今河此井陉县),随绥远将军蔡毓荣征吴三桂,攻克辰州后任知事,捐金铸瓮子洞沿线铁链,后率于沅陵。留“重建瓮子洞虎子矶铁索碑记”。表达“事设,爰志其巅末,并文武诸君子姓名于石,以垂不朽”之意。后人称这条纤道为“寡妇链”,由此还演绎了一段凄美悲壮的情感故事。

  传说,当地一名纤夫女儿,姓张名滩姑,父亲是纤夫,十六岁那年,父亲外出拉纤,船行之险滩,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浪高石怒,纤夫们正处悬崖峭壁,脚下湿滑、手无攀抓之处,排山倒海般的巨浪打翻木船,数名纤夫被拉下悬崖跌入急流险滩,被滔滔的沅江之水吞没。滩姑闻讯,哭天喊地,痛不欲生。十八岁那年,滩姑与同村的一名纤夫结婚,小两口恩爱了一年,在她即将临产之时,丈夫外出拉纤再也没有回来。滩姑悲痛欲绝,曾欲跳崖投江随父、随夫而去……从此,每天她做饭,久久站在悬崖边等着丈夫回来,久而久之,人们把这块岩称“望夫岩”。有诗曰:“望夫岩上望夫归,夫不归兮妇不回,妇不归兮长坠泪,泪兮化作伏波洄”。儿子出生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谁知,懂事儿子在十二岁那年,不愿让母亲辛苦养活自己,趁母亲不在家,偷偷背上父亲留下的纤索加入拉纤行列,一次、二次……天不长眼,儿子不幸也走上了爷爷、父亲的那条不归路。为了不让更多纤夫死于非命,天下女人少寡妇,滩姑誓不再婚,从此当了寡妇,她上到洪江,下至常德,“打渔鼓”卖唱于沅水两岸的村村寨寨,向过往的船排募资筹款。年复一年,滩姑青丝变成白发,她将筹集的银两雇人凿纤道于悬崖边,挂铁链于峭壁上。之后她就悄悄地离开这伤心断肠之地。每当纤夫们踏着纤道,攀抓着铁链,情不自禁想起滩姑,一步一把泪,深切地怀念她的爱心与功德。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滩姑的功德,人们将这段古纤道叫“寡妇链”。著名词作家石煌远先生在电视文学剧本《寡妇链》中写道:“说来古老,听来悠久,却一代又一代把这故事传……有泪就有血,有血火就燃。莫道纤夫面朝地,抬头就是天”。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船工的生产安全,1971年,组织了数万名大军,整治沅水,修理险滩,瓮子洞滩险得到治理。同时在瓮子洞险滩处安装了绞车,国画大师黄永玉的父亲曾在瓮子洞绞车船工作多年,黄永玉也曾在此生活过。由于水力、机械动力取代了纤夫艰辛,从此村民们也永远告别了纤夫这个职业,过安定祥和的生活。20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重点工程凌津滩水电站的建设,瓮子洞天险变平湖,那段不勘回首的悠悠往事一去不复返。但是,古纤道遗址、纤夫槽、蜂窝岩和所剩无几的“寡妇链”铁环,却记载了当年船工、纤夫、寡妇们那段血泪,也见证了党和政府关心船工、纤夫生命安全,整治险滩,改善工作环境那段历史。而张寡妇的故事,不仅是沅陵女人百折不挠精神的写照,也是千千万万的沅陵人在历史长河中与大自然抗争、拼博的缩影。

  游客朋友们,在这里我们就要说再见了,此刻,我借用大清总督林则徐漫游沅陵亲题的一幅名联“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表达我的心情,欢迎你再来沅陵!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