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山绿水间的“逆袭”——吉首庄稼村生态脱贫样本解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永成 编辑:夏君香 2017-05-03 09:18:38
时刻新闻
—分享—

4月17日,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农民在政府帮扶建设的蔬菜大棚中劳作。傅聪 摄

4月17日,庄稼村一景。傅聪 摄

时爱兵在家中作画。他自学成才,靠卖画每月可增收约1000元。傅聪 摄

4月17日,恒辉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喂养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傅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奉永成 实习生 陈玲丽

  4月的峒河如一幅山水画:河水清澈透底,两岸绿树环抱、鲜花怒放。

  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就坐落在峒河一侧。

  昔日庄稼村愁坏庄稼汉。这里除了绿水青山,再无其他资源可用,贫穷似乎成了一块啃不下的硬骨头。

  2014年庄稼村被列入省级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61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吉首市根据庄稼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态脱贫方案,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转岗、生态造林、生态休闲旅游三大工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庄稼村已经大变样:村民办起了合作社,贫困户当起了小老板;生态经济林进入挂果期,生态旅游异常火爆。2016年全村整体脱贫。

  1 转岗,“打猎能手”成了护林员

  庄稼村群山环抱,5个村民小组和4个自然寨散乱地分布在7830亩山林之间。靠山吃山。打猎曾是村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时远祖是村里有名的“打猎能手”,只要他进山,总会有收获,大到野猪,小到野兔,从不放空。他尤其擅长挖竹鼠,村党支部书记时爱富说,时远祖闻着气味就能找到竹鼠的窝。

  这话一点不假。以前,有人要吃竹鼠,只要提前一天告诉他,第二天他准能将竹鼠送上门。

  尽管成了远近闻名的“打猎能手”,但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时远祖的生活越过越差。2014年,他跟母亲两个人的年纯收入不到4000元,被识别为贫困户。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民宣传保护生态的好处,明令禁止上山打猎。

  不能打猎,时远祖唯一的生活来源也断了。就在他生活捉襟见肘时,2016年6月份村里贴出了一则通知:在全村贫困户中选拔生态护林员。

  庄稼村的7830亩山林,有6765亩为生态公益林。吉首市根据生态扶贫的总体要求和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原则,决定在庄稼村选聘6名护林员,由市财政每人每年拨付1万元护林补助金。经过申请、初审、考察、评定、公示等程序,时远祖和其他5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转岗成了护林员。

  进山护林,跟鸟儿说话,与野兔为伴,时远祖驾轻就熟;每年1万元的护林补助金也让时远祖和母亲脱贫。

  精准扶贫要搞长效工程,扶贫工作队觉得时远祖还有“潜力”可挖。

  “他熟知竹鼠的生活习性,养殖竹鼠肯定能行。”吉首市林业局纪检组长徐亮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帮他申请小额贷款,建起竹鼠养殖场。现在时远祖的竹鼠养殖场里有200多只竹鼠,市场上成年竹鼠每只可卖到300元左右。

  不仅脱贫摘帽,还将自己的“绝活”发展成了养殖产业,提起未来的生活,时远祖笑逐颜开。

  2016年,庄稼村6名贫困人口转岗成为护林员,带动6户24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2 造林,荒山种上了“摇钱树”

  土地贫瘠、居住分散,曾让庄稼村的村民们吃尽了苦头。

  “但庄稼村阳光充足,如果将旱地和荒山加以规整,就可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吉首市副市长谷纲要告诉记者,确定生态脱贫的指导思想后,吉首市提出利用退耕还林和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的契机,对庄稼村的旱地和荒山进行整体规划,种植生态经济林,得到了林业专家的肯定。

  62岁的时根田家里两口人,老伴患有重病,不能下地劳动,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的2亩旱地被纳入退耕还林工程,种上了金秋梨。

  “种金秋梨划算。”时根田跟记者算细账,以前2亩旱地只能种红薯和生姜,卖不了几个钱,现在种金秋梨,树苗不要钱,每亩还有1000多元的造林补贴, 梨树挂果后,就成了“摇钱树”。

  去年金秋梨挂果,亩产500多公斤,市场收购价每公斤8元钱,除去自己吃、送人和装运过程中的损耗,时根田家的2亩金秋梨,净赚7000元,加上造林补贴和种植生姜的4000元收入,时根田两口子顺利脱贫。

  目前,庄稼村已利用荒山和旱地建成金秋梨示范园100亩,56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黄金茶园100亩,39户农户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共带动20户90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3 旅游,贫困户当起了小老板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住新房、当老板,去年庄稼村5组村民时玉周的生活变了模样。

  时玉周一家5口人,自己患有听力障碍,妻子瘫痪在床,全家因病致贫。

  时玉周的家紧临峒河。

  “以前我们只知道峒河里的鱼好吃,现在才知道峒河里还可‘捞金’。”时玉周笑着告诉记者,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吉首市将峒河沿岸确定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将原来沿河而修的步行绿道扩建升级,重点打造成峒河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位于景区核心区域的庄稼村率先受益。

  4月17日,记者缓步踏上步行绿道,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绿道上健步的、慢走的、拍照的市民和游客往来不断。村党支部书记时爱富告诉记者,双休日、节假日游人更多。

  有了人气,吉首市乘势而为。

  去年,市公用事业局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庄稼村干溪潭地段建成245亩的“吉祥花谷”生态观光园,通过花海观光、农事体验和灯光音乐节等方式,带动了整个庄稼村的生态旅游。

  “最多的一天,上万人入园观光。”时爱富说,入园门票分两种,外地游客20元每人,本地百姓10元每人,人最多的一天光门票收入就超过15万元。

  大量游客涌入,让时玉周乐开了怀。他在观光园一侧摆了一个小摊点,主售饮料和零食,兼售小玩具。

  “8月份人气最旺,最多的一天收入超过3000元,最差也有500元钱。”时玉周说,去年自己不光脱贫了,还盈利颇丰。

  去年下半年,时玉周利用“吉祥花谷”生态观光园的征地补偿款和自己摆摊所赚的钱,建起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

  “一楼和院子做餐饮,二楼自己住,三楼准备开客栈。”时玉周告诉记者,今年他的餐馆开业不到两个月已收入8000元,很多游客都叫他时老板。

  去年,庄稼村生态旅游收入达96.78万元,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但庄稼村人口分散,生态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其他无法享受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怎么办?湘西蓝飞(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简称合作社)应运而生。

  吉首市引导庄稼村因病、缺劳力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金融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民俗民族特色文化园、农活体验园、原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去年合作社年收入达200万元,15名入股的贫困村民每人分红4000元。

  “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了‘金山银山’,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村党支部书记时爱富说,现在全村不光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庄稼村档案】

  庄稼村位于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办事处,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这些自然寨极为分散且全是苗族;全村共有278户1143人,其中劳动力685人;有耕地面积960亩,其中稻田610亩,旱地350亩;林地7830亩,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6765亩。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220米,阳光充足。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61人;其中2014年脱贫6户、27人;2015年脱贫12户、48人;2016年底全村整体脱贫。

  【记者手记】

  他为何拆了猪栏

  奉永成

  去年,庄稼村贫困户时爱平拆掉了家里的两个猪栏。

  养猪曾是时爱平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一年出栏两头猪,换点粮食,只要人不生病,全家勉强能吃饱。

  时爱平习惯了养猪换粮食的生活,他也仿佛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儿子的宿命,早早地帮儿子搭建了一个猪栏,想着等儿子长大,父子俩一起养猪,日子也许会宽松点。

  可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儿子还没能养猪,妻子却先病倒了,全家因病致贫,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家里来了结对帮扶人。工作队一来,就劝时爱平不要再养猪了,将帮他找其他路子,过好日子。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步行绿道加宽了,生态观光园建成了,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也不再谈论谁家的母猪下了崽,而是聊起了某位游客一次消费了多少钱。

  去年6月份,位于庄稼村的“吉祥花谷”生态观光园开园,村里一下子涌来了大批游客。

  时爱平也坐不住了,卖掉了猪栏里的猪,到绿道旁边摆起了小摊点;后来生态观光园的老板也主动找到他,请他到观光园里来上班,一个月工资2000元钱。

  一个月的工资就抵得上养一头猪的收入,时爱平心里乐开了花。“以前没办法,只能养猪换粮食,现在只要人不懒,就能赚到钱。”时爱平说,养猪赚钱不多,又有污染,有了新工作后,他决定把猪栏拆了。

  养猪曾是这个村子里许多人家的主业,却并没有带来贫困面貌的改变。当庄稼村走上生态发展之路,主业变了,生态旅游做起来了,村里人的日子才真正好起来,时爱平拆掉猪栏,也就顺理成章了。

  【脱贫者实话实说】

  奉永成 整理

  口述:时爱兵,全家2口人,因病致贫,2016年脱贫。

  因为母亲生病,成了贫困户,现在我们都参保了新农合,就医看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是壮劳力,去年去浙江打了一段时间工,收入约5000元;家里种了2亩生姜,卖了4000元;利用金融小额贷款入股湘西蓝飞(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年底分红4000元,全家总收入超过13000元。

  今年,村里的生态旅游越来越火,我的分红也会更多;如果我再出去做点工,收入肯定会比去年高。

  口述:时根田,全家2口人,缺劳力致贫,2016年脱贫。

  我今年62岁了,身体虽没有大病,但也不硬朗,只能种点地、养点鸡,重活干不了;老伴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不能下地劳动,家里缺劳力。

  去年,我家利用退耕还林工程种植的2亩金秋梨挂果,亩产500多公斤,收购价每公斤8元钱,除去自己吃、送人和装运过程中的损耗,金秋梨净赚7000元,造林补贴约300元,养鸡卖了几百元,种植2亩生姜收入4000元,全家收入近12000元,人均接近6000元。

  今年,金秋梨已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可以接近1000公斤,收入肯定会比去年多。

  口述:时爱平,全家5口人,因病致贫,2016年脱贫。

  当初致贫,因妻子生病,现在我们都参保了新农合,解决了大难题。

  去年,我在“吉祥花谷”生态园做事,月薪2000元,做了5个月,收入10000元;晚上在步行绿道上摆摊做生意,纯赚2万元。儿子在浙江打工,月薪3600元;儿媳妇的收入还不算,去年全家收入就已经超过了7万元。

  今年,家里的房子修整好了,准备开农家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