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方言分界线在南岳两侧清晰可见

来源:红网 作者:钱烨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李丽 2017-06-04 11:06:08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方言分布图。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钱烨

  “唉,请香啦。”“你嬷乖唉。”

  前一句是南岳镇香铺的标准吆喝,后一句是吆喝而不得的牢骚声。在南岳镇,当街卖香火的本地人大多会说多种方言,如长沙话、衡阳话、郴州话、邵阳话甚至少量的赣语,这与日常间络绎不绝的香客与游客的汇集有关。

  虽然一个开“正宗长沙菜”饭店的南岳老板会说长沙话,但在长久的生活用语中,衡山人并未丢掉自己的方言,在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带有泥土气息的母语方言,似乎更能表达待人待事中隐藏的情感。

  从日常用语中,可见前山话与后山话的区别

  从喧嚣的南岳集贸市场往里走,这里是南岳镇的生活场,也是前山话流通无阻的地方。立在马路边看川流不息的人群,多数是本地人,也有我这种外地来的背包客,但操持起普通话与挑着担子卖菜的菜农对谈起来,双方都犹如对牛弹琴,彼此摸不着头脑。

  一个卖枇杷的本地妇人蹲在地上,面前口袋里装着泛黄的枇杷,口味酸甜,妇人道是“野地枇杷”,口感与栽培的不同,个头也小很多,充满着山野的气息。其和栽培的枇杷相比,就像普通话与这妇人的土语,一个标准通用,另一个“口感”则莫名地让人感到亲切。

  其实,前山话并不是那么好懂,在南岳集贸市场,与卖菜的妇人攀扯良久才弄明白所卖“煎豆腐”是“八毛钱一片”。其摊前叫卖的还有新鲜“地皮子”(地衣),据说是山岩上长的,有专人进山采集回来兜售。

  衡山菜以辣为主,这种辣,前山话说“麻”,后山话说“辣”。菜名的叫法也有区别,如常见的芹菜。前山话喊“芹菜”,后山话却喊“富菜”,倒是与湘潭、长沙地方口音相似。这种日常词汇的差异,在生活中处处皆是。

  如前山人说“快跑”叫“打飞脚”。而后山话则为“打蓬牯子”。后山话的快跑不仅可以说人跑得快,也可以用来讲牲口。

  类似口语如“门槛”,前山话讲“门磴”,而后山话却称“地方”。所以后山新桥镇与双峰县交界处有一地名叫“石地方”,就不能理解成“石头地方”,而以后山话的逻辑称“石门槛”就对了。这种几乎只出现在后山话中的特殊词汇,可以标记出这一口语的大概流行范围,也可见与双峰古湘语的牵连。

  通过对“门槛”特殊词汇的调查,可以大致摸清衡山县方言的界限。从后山的岳林乡到涓水流域的大部分范围都讲“地方”;涓水支流桃花溪流域两者称呼都有,可能是两种方言的接触区;而沿着314省道一直向东走,穿过低矮的南岳东麓山脉,来到县城,从福田铺乡开始,皆以“门磴”称呼。方言的分界线就在南岳这一脉山体的两侧,清晰可见。

  另一个词汇,“倒水”则生动地描绘了作为强势方言前山话对后山话的入侵,在彭泽润针对350个村落调查中,“倒水”这个词的词义、语音表达,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山话中,“倒水”喊“垮许”,而后山话喊“筐水”。但在彭泽润的走访调查中,一向闭塞的后山区,如岳林乡、马迹镇、东湖镇、新桥镇也都说“垮许”,这说明前山话有些词汇跨过了衡山向后山逼近,这些讲“垮许”的地方分布在距离白果镇较远的南岳北麓,这些地区因为远离后山话的据点白果镇而首先受到前山话的影响。

  如岳林乡、马迹镇、东湖镇、新桥镇乡民通过逐渐通畅的037县道,跨过衡山来到南岳镇从事商贸生意,后山乡民参与前山地区的经贸活动中势必受到前山口音的影响。

  但令人不解的是,根据彭泽润的调查,白果镇街区也说“垮许”,这让当时调查衡山方言的彭泽润为之纳闷。

  不过走访白果镇周边地区得知,靠近白果镇周围的贯塘乡、长青乡仍说“筐水”。彭泽润认为,白果镇虽然作为后山话的据点,但作为后山话区的经济重镇与前山区的贸易流动与人口迁徙频繁,反而是最容易受强势方言前山话影响的地方,虽然大部分的语言风貌保持着后山话的传统,但在接触前山话的频率上,白果镇是首当其冲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白果镇作为后山话的大本营,却出现了前山话口音的原因。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围绕白果镇周边的贯塘乡、长青乡仍坚持说“筐水”。“就好像长沙作为湘语的集中地,它的口音其实已经产生变化,而地道的古湘语反而在长沙周围的湘乡、双峰等地保存下来”,彭泽润说。

  孔子说“礼失求于野”,丢失的土语反而在乡野中能够找回,这种方言的极细微处与流动的真相,首次通过枯燥的调查捕捉到。

  封闭的环境促成后山话的稳定传承

  为了从细节处分辨前山话与后山话的界线,我们驱车翻过衡山,从背后的岳林乡向白果镇驶去。岳林乡距离南岳镇只有8公里,但山路崎岖,要一直攀到山顶,然后沿着蜿蜒的山路再向下走。

  住在岳林村的胡兴德坐在自家门前纳凉,他的两层砖房朝着山谷,院前有数十亩稻田,已栽上了菊花,似乎比栽水稻更划算。

  胡兴德早年在郴州一处矿厂打工,晚年回到故里,修了房子养老。胡兴德说,岳林村以胡、易、旷、何、钟姓为主,多是祖上陆续迁来的,在此定居者一者避于乱世,二者南岳楠竹多,许多赣州造纸户在此开建造纸作坊,生意做久了就在本地落户,村里数口水塘仍有当年造纸痕迹,现已改为鱼塘。

  虽然与南岳镇只隔着衡山,两地口音已不同。胡兴德也认为当地的口音与喝哪个地方的水有关,岳林村地处涓水上游流域,在县道037未疏通之前,陆路翻越衡山是件费力费时的事,而沿水道,经涓水入湘江可直达湘潭,所以后山区涓水流域的商贸往来多经湘潭为业。据说当年曾国藩走水路回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湘乡),亦是从涓水白果镇草桥登岸乘轿,可见涓水漕运对于后山而言是极为重要。

  涓水由双峰县九峰山发源,流经双峰、衡山、湘潭三县,在衡山县新桥镇入境,从白果镇晓岚港出境。上游是后山话集中区,下游过了桃花溪入河口是后山话与夹山腔的分界线。

  涓水入衡山县后,地势极为平坦,是湘中丘陵地区难得的栽种肥沃之地,整齐的稻田在日晒下显露出一片生机勃勃,沿途有牛背鹭停歇在田埂上,夏天让后山平原的空气上层凝结着一层水汽,南方是隐约可见的衡山。

  涓水流经衡山县3个乡镇,但四散的支流如树根一样布满后山8个乡镇,几乎囊括了后山话的方言区。

  根据彭泽润的解释,在公路代替漕运之前,水运的发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商业往来,沿河是主要生产、生活区,而方言的流落自然与河流的走向有关。而衡山山脉阻隔,涓水流域犹如流淌在山间盆地里,封闭的环境也促成后山话的稳定传承。

  河流交汇处亦是语言交汇处

  在白果镇文化站干了20多年站长的黄小平对白果地区的后山口音亦十分了解,白果作为后山话的据点,亦是与夹山腔相接的地域,尤其在涓水下游,由晓岚港出境处与昌河相接,形成一个丁字形河道,既是衡山与湘潭两地的分界,也是后山话与夹山腔的天然界线。

  5月26日中午,晓岚港的码头停泊着4艘龙舟,端午赛龙舟是涓水流域的习俗,尤其在衡山与湘潭交界的晓岚港为甚。黄小平说,晓岚港地处两县交界之地,历来虽有水面航道或码头归属纠纷,但两地多年相处融洽,不仅在风俗习惯大致相同,说话口音也以湘潭尾音为主。以涓水河为界,西岸说后山话,带湘潭尾子;东岸则讲夹山腔,是后山话向前山话的过渡区。

  夹山腔的流行范围十分狭窄,大约占据岭坡乡、望峰乡及龙凤乡的一部分。按照彭泽润的调查,前山话比后山话多了一个声调,而夹山腔的口音则在这一个音调上摇摆,显示着其与后山话的牵连,又受着前山话的直接影响。

  尽管作为语言的天然分界线,晓岚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仍然充斥着后山话或夹山腔,有时又有湘潭口音,河流的交汇口亦是语言的交汇处,在晓岚港,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组织两岸乡民互为了解,增进友谊的传统赛事,也正是这些直接接触的机会,让不同的土语在互相交流中变得互相熟稔而又各有差异。

  钟立梅是晓岚港对岸开缝纫店的老板,钟立梅说,每年这里各个码头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届时湘潭、衡山两地乡民都会赶到晓岚港观望,人山人海,大家喊着各自的土话,为龙舟加油。对于涓水下游来说,端午无疑是打破县界,集体庆贺的节日。

  虽然操持的母语不同,但在开阔的河面上,乡民对龙舟的寄望都是一样的,即使它们跨过涓水,驶入湘潭,土生土长的传统依然不曾改变,包括他们的口音。

  方言的口传中,语言界线已不是那般清晰

  从龙凤乡越过衡山东麓绵长的山脉,抵达水口村9组,一个海拔600米的高山台地,此处可眺望祝融峰。

  水口村是夹山腔与前山话的分界线,虽然在涓水下游夹山腔与后山话以河为界,非常明了清晰,但在靠近前山话的岭坡乡、望峰乡、龙凤乡,语言的边界却不是那般清晰。

  穿越水口村的这条山脊,陆续向东北延伸,越发低矮。山丘间的孔道既是前山话与后山话的过渡区,亦是两种方言所代表的岳北山歌与衡山影子戏粗略的分界线。

  水口村以北是以操持后山话为主体的方言区,尤其以所唱岳北山歌为代表,口音婉转,声调优美。这种山歌多在插秧之后勑田时所唱,也可在山间垦荒时各自对唱,用后山话或夹山腔,以情歌为主,这些操持后山话的情歌,虽然让前山人听不太懂,但不影响岳北山歌在前山地区的传播。

  水口以东的福田铺乡以皮影戏著名,传承人王冬林与欧阳新年,皆在本地唱影子戏为生。旧时流行于衡山县的影子戏多在前山地区演出,操持的也是前山话,借鉴了花鼓戏的唱腔,用地道的方言,在夜晚为乡民传唱经典口传故事。

  据《衡山县志》记载,衡山影子戏的唱腔、道白均是衡山本土方言,以地域划分,有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上衡山派。除了流行在县南与攸县交界的上衡山派口音难以分辨外,其他三派以前山话为唱腔口音,不同之处只在各自的唱腔上。

  据中河派传承人王冬林说,影子戏虽以前山话为唱腔,但后山地区亦经常请戏班子过去唱。在多年挑担子夜间唱戏的生涯中,他亦摸清了衡山各地方言的不同,有时入乡随俗,可用当地的方言唱上一段。如到马迹镇唱戏,主事家会先来挑影子担子,请师傅前去唱戏,戏一般在晚上,影子戏用桐油灯唱,皮子是利用硬纸雕刻的,传统的影子戏都是两个人唱,一个人在前台唱,一人在后台敲,大卷剧本可以唱一夜光景。

  以后山话为主的马迹镇靠近衡阳,说话自然带有衡阳尾子,虽然很多桥段,马迹镇的乡民听不懂,但依靠戏幕上演绎,他们也通晓了七八分,跟着手舞足蹈,气氛热烈。

  常年在衡山境内唱戏,王冬林总结出来,前山人爱听文戏,后山人爱看武打,这也许跟方言的障碍与两地乡民的性情有关吧。

  虽然,前山话、后山话和夹山腔在地理上存在真实的界线,但在山歌与皮影戏中,这种口语上的障碍,似乎已越过衡山,与各地口音相融,语言上的界线在山歌与戏文里又不是那般清晰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