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常德站6月29日(记者 郑江晖)她不是缉毒警察,却经常和“瘾君子”打交道;她不是看管民警,却工作在高墙铁网内;她战斗在危险系数最高的医疗前线,面对的是一群让普通人谈之色变的病人;她是特殊的“白衣天使”,常德市第五人民医院外派驻市强戒所收治中心医务院护士长杨雪平。
临危受命
进驻市强戒所之前,杨雪平是一名妇产科护士,每天都会亲手迎接一个个可爱的小生命,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心中充满着感动和成就感,感觉自己真正是一名‘白衣天使'。”提起之前的医护生活,一股淡淡的温馨感弥散开来。
这段温柔的“白衣天使梦”急转直下。2014年初,市强戒所与市第五人民医院签署医疗合作协议,成立涉毒人员收治中心,收治患有艾滋病、肺结核、尿毒症等严重疾病的吸贩毒人员,之前他们在社会上偷抢诈骗,甚至挟持绑架人质。“不仅像坐牢一样工作,危险性还如此之高,很多护士都望而却步了。”
再难,也得有人迎头上,当时未婚的杨雪平便“临危受命”,派往“战场”,“领导找我谈话,我也没多想,服从即可,领导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杨雪平调侃自己是一块“革命的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融化坚冰
经过近半年的专业培训,2014年2月23日,杨雪平和其他12名同事开启了特殊的使命。当天,她见到了自己的第一名病人,一名吸毒的艾滋病患者,一个刚跨出校园不久的年轻男孩。“我以前从未接触过艾滋病人,但其间的危险却是再清楚不过。”蓬头垢面、骨瘦如柴,男孩冷漠的眼神里充满了仇恨和绝望。不管杨雪平怎么劝导,他都以不开口的方式“负隅顽抗”。“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无能无助。”
之后的日子里,杨雪平对这名男孩格外留心。有一次,他的家人来探望他,但依照收治中心规定,艾滋病患者不可以被带到会客室。“考虑其特殊原因,领导还是同意我将其妈妈带到看管他的铁门外。”当时,杨雪平有心地递上了一把椅子给他妈妈,当她放下椅子转身离开的一刹那,男孩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让她彻底震撼了。“虽然隔着厚厚的铁门,但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眼眶里的泪水与感激。”接着,男孩招手,示意杨雪平一起参与他们的谈话。
原来,男孩曾经也是大学里的佼佼者,在一次偶然的社交活动中,他交友不慎,被骗吸了毒。后来,又因为经济的无力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并染上了艾滋病。“也许,正是这种被骗与被迫,致使他痛恨这一切,报复成了他心中唯一生存的理由。”男孩的哽咽诉说,让杨雪平既心痛又欣慰,“心痛他的遭遇,但也欣慰我们的付出有了成效。”
打破壁垒
杨雪平用独特的视角与收治中心患者交流、谈心,逐渐得到他们的认可,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杨护士,你不要太忙了,注意身体哦!”在之后的诊疗中,不少患者都亲切地跟杨雪平打招呼,让她心中暖意融融。
杨雪平面对的毕竟是一群特殊的病人,有些戒毒人员和特殊人群涉毒人员为争取所外就医,经常会装病和故意不服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分辨不出来,火急火燎赶去给他们检查,生怕耽误他们的病情。”有一次,一名戒毒人员在宿舍打滚,不断呻吟,说“自己快死了”,杨雪平赶到后,赶紧量血压,做身体检查,最终结果是各项指标正常。“我就知道自己又受骗了。”果然,等杨雪平一走,戒毒人员就若无其事地从地上爬起来抽烟,让杨雪平哭笑不得。
这样的事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杨雪平也就见怪不怪了,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迅速分辨出是否装病。“我必须尽可能地记住这些患者的基本病情,对他们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以不变应万变。”后来,面对形形色色的装病“小伎俩”,杨雪平眉头都不皱一下,成了“铁面护士”,对他们的无理要求断然拒绝。
继续前行
艾滋病、肺结核,这些让普通人谈之色变的病人,却是杨雪平最常接触的。“目前还没有明文规定,我们如果在诊疗中被感染,该何去何从。”说起这些,杨雪平沉默了一下,但随即又高昂起来,给记者说了一个她们工作之余的笑谈,“我们领导开玩笑说,万一发生了,那就追封我们为烈士。”
战斗在这条危险系数最高的医疗前线,杨雪平从未退缩。每次诊疗前,她都一丝不苟地戴好帽子,以及双层口罩、双层手套,并保持“干警+医生+护士”的组合模式进入诊疗区,“这是保护自己的基本措施,我们必须做好。”她们还为每位戒毒人员和特殊人群涉毒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周巡察两次,并在台账上详细记录巡查情况,“他们特殊,也不特殊,我们必须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收治中心工作已有4个年头,33岁的杨雪平至今未婚,“我本来就是个女汉子,进市强戒所工作后,越发女汉子,更没人敢要了!”记者问杨雪平,有没有想过调出去,她爽朗一笑,“我就是一块‘革命的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组织还需要我留在这儿,我义无反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