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盛开的梦想】湖南脱贫奔小康:我们这样与贫困诀别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李晓玲 2017-10-11 10:45:5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喜迎十九大,我们用新闻的笔头与键盘,印证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好日子是如此触手可及;喜迎十九大,我们以叙说的镜头与姿态,铭记五年来的砥砺奋进,在全省上下共同的追梦中,伟大中国梦的湖南篇章正在怎样绽放;我们获得、我们幸福、我们感恩,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9月20日起,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集团旗下媒体矩阵——红网、时刻新闻、潇湘晨报、Zaker潇湘、快乐老人报、枫网、大湘网、天闻地铁传媒、红网传媒、红网手机报十大媒体平台联合推出献礼十九大大型融媒体报道《喜迎十九大 盛开的梦想》。
   同时,《喜迎十九大 盛开的梦想》也作为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为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聚新动能。今日推出梦想篇章之“誓与贫困说再见”。

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美景。

湘西花垣县吉卫镇夜郎坪村,村里组织开展“庆丰收·徒手抓稻花鱼比赛”,呈现出一片“稻香鱼肥”的喜人景象。

隆回县桃洪镇荆枝村,新铺设的自来水管道实现自来水入户,帮助解决喝水问题。

武冈市湾头桥镇泉塘村刘兆焕春节前夕搬进新家,对联“居新屋感党恩旧貌换新颜,创伟业靠国策共筑中国梦”醒目。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报道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全面脱贫的决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明确提出“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全中国向贫困宣战的新一轮伟大实践由此展开,湖南,奋勇当先。脱贫攻坚看湖南,看的是“责任”与“使命”。

  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67万人,降到2016年底的35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降至6.36%。

  目标步步逼近,2016年底,51个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70元。

  小康答卷正在书写,全省力争到2019年,确保2020年底前,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我们今天的脱贫故事就从如何改善老百姓生活环境开始。

  脱贫致富,始终把发展放首位

  在脱贫小康问答题卡上,“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美好就是老百姓心中的畅想。

  而在湖南的偏远贫困山区,有些小村庄还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很多老一辈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有的贫困村村民因为交通不便,孩子要翻越一座大山去上学,产妇难产送医路途遥远……教育、医疗、交通、增收等这些民生呼声日益高涨。

  脱贫如何解决?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表示,产业发展是扶贫的关键,只有找到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脱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湖南有8000(并村后6923)个贫困村,意味着每个村都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产业的路子。

  扶助贫困农户创家业。家庭人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换做两年前的老王这是不敢想的事情,2016年底,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新屋村贫困户老王靠养殖黑山羊、肉牛、鸡鸭等纯收入达7万多元。不光脱贫了,更是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养殖产业让贫困户成功蜕变成致富带头人,如今45岁的老王发展劲头很足。

  不光是贫困户个人致富,贫困村村整村脱贫摘帽才是发展目的。为了支持贫困乡村兴产业,通过“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贫困户这样与贫困诀别。

  在湖南资兴市,“一村一品”促进全域旅游遍地开花,推进全域旅游助力扶贫。“现在道路已经是四通八达,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好了基础。” 资兴市旅游局局长廖草洋说,资兴坚持旅游激活产业,产业支撑旅游,

  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脱贫成了应有之义。

  在以桃花为特色的白廊镇秀流村,桃花节的举办引导农户增收致富。以前没发展旅游,农民把桃子摘下来挑到市场上2块钱一斤都没人买,现在游客到村里来采摘购买,能卖到8块钱一斤。水南村农民在高山稻田养鱼,才几块钱一斤,“旅游发展起来后,现在稻花鱼30多块钱一斤。村里几百亩都养了鱼,一下子就解决了收入问题。”

  这样的情况,在资兴市的很多乡村都在发生。

  除了旅游兴村,还有电商兴村。2016年9月24日,大型冷藏物流车第一次开进辰溪县苏木溪瑶族乡缭田村,缭田村距镇上有140多公里,村民们第一次这样卖牛:工作人员现杀黄牛,再将牛肉分小袋包装好、抽真空、贴上条码、放进冷藏物流车。辰溪县着力打通电商扶贫快车道,帮助贫困群众“e”路奔跑。

  鼓励贫困地区干部干事业。不仅是贫困地区,湖南更是选派省、市、县优秀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村精准帮扶。全省8000支工作队驻村扶贫,63万名党员干部与187.3万贫困户“结穷亲”,实现驻村帮扶、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为贫困地区干事创业引得人才泉水。

  脱贫致富,坚定精准扶贫之路

  “让游客有看头,老百姓享甜头。”这是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发展要求,这里是“精准扶贫”四字的发源地,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十八洞村以问题、难题为导向,实现了靶向精准,如今这里的脱贫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十八洞村》。

  通过党建引领,思想得到解放,利用湘西民族原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水路电网一线通,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游5大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

  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介绍,“精准扶贫,重点要提高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必须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一地一策,一户一计。”

  湖南在坚定不移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道路上,先后从三个方面高位、强力、有效地推进。一是精准识贫,全面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二是精准扶贫,完善思路、调整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三是精准管理,改革扶贫考核,建立约束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强化责任落实。

  重点做好“五个突出”: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对贫困家庭孩子,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针对生存条件特别恶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户,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防止扶持措施“脱靶”。

  脱贫致富,扭住改善民生关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句话简单几个字,但饱含着多少奋斗的经历。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共同愿景,“富饶新湖南”建设包含着百姓富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幸福是最高的价值,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如何念好贫困群众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这“八字经”,湖南这样推进。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发展要求,湖南花大力气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

  “搬进了新家,崽伢子再也不用在半夜担心受怕了。”平江县长寿镇汤塅村宋兴隆过去的老房子在悬崖峭壁上,一到下大雨随时可能倒塌,下雨的夜晚将孩子们叫起来躲在外面过夜。2014年12月,在阵阵鞭炮声中,宋兴隆等81户欢天喜地搬进了新家,永远告别了担惊受怕的日子。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完成了4.9万人的易地搬迁任务;“十三五”期间将完成8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相比之下,搬迁任务人数就翻了16倍,足见决心之大。

  湖南易地扶贫搬迁也涌现了“平江模式”“武冈模式”等,搬进新家后,通过发展产业,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没想到还没入校,学校就送来了新生特殊困难补助。”2017年8月10日,桃源县漆河镇涌泉村的储敏心情非常激动。当天,中南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张江华来到她家送来了2000元新生特殊困难补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不断加大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和覆盖面,构建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五年发放各类资助金197.06亿元,资助各类学生达1859.65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因贫失学辍学问题。51个贫困县全部纳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雨露计划”五年培训转移贫困家庭“两后生”16.5万余人,直接带动50多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一条条“特色致富路”,旅游发展公路,服务农村旅游扶贫路等延伸至大山深处。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曾佑光介绍,该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加强整村扶贫公路建设。去年建设扶贫公路607公里,让95个贫困村的柑橘、葡萄、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山外。今年该县将继续硬化约1000公里通组公路,为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个地区因交通掉队。”五年来,全省交通扶贫覆盖范围由41个县市扩大到51个,1150个乡镇实现100%通畅,22919个建制村实现99.9%通畅,有力带动全省561万贫困人口脱贫。交通运输的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落后局面。“精准发力”确保在2019年前实现全省100%自然村通公路目标,到“十三五”末,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脱贫致富,坚持改革动力活力

  2014年,湖南有贫困人口682万人,贫困人口数在全国排名第5位。作为湖南的682万贫困对象,其中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解决的贫困人口占了350万人,这是一个大群体。产业发展是开放式扶贫的核心,也是老百姓增收的根本途径。

  过去,在产业发展中,“扶富不扶贫”“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经常发生,产业无法做大做强。如何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湖南成功趟出了“四跟四走”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全国一张响亮名片,

  改过去大水漫灌为大水滴灌。

  改革的思路是,首先,瞄准贫困人口,调整产业扶贫政策,确保资金跟着贫困户走。 其次,改革帮扶方式,组织贫困农户跟着能人搞项目、闯市场。最后,创新金融服务,破解资金瓶颈。针对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贫困农户量身打造了“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

  麻阳苗族自治县最先试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兰村乡望远村金融扶贫产业示范园,如今生气勃勃:藤架下,栽满了红心猕猴桃;大棚里,种满了黑木耳。贫困户周贵良一边剪枝,一边告诉记者,他从麻阳农商银行兰村支行贷款4万元,入股海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分红3200元,加上劳务收入,一年收入2万多元。在望远村,一共有53户贫困户贷款153万元,投入到金融扶贫产业示范园,这些都将帮助他们实现脱贫梦。

  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小额信贷至今已覆盖全省所有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县(市、区)。截至2017年8月末,全省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26.5亿元,直接帮助35.7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帮助我省成千上万贫困人家走出贫困沼泽,走上小康之路。

  十八大以来,湖南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路宽了,灯亮了、水好了,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挥手告别……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上的点滴变化,一拨拨老百姓在脱贫单上签字。农村环境更干净了,农民钱袋子更鼓了,老人们脸上流露了更多愉悦的笑容,这些变化让驻村干部心更暖了,让广大党员干部脱贫拔寨信心更足了。这一切缘于“精准扶贫”敲开了贫困村致富大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