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杜家毫: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聚力抓发展培产业强实体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杜家毫 编辑:马丽红 2017-10-14 14:40:54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立足湖南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花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气力、用更务实的举措,下决心研究产业、培植产业、壮大产业。这不仅是抓发展、抓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的历史责任。省委组织产业发展现场观摩推进会,就是希望通过现场观摩、互学互鉴,在全省上下形成重视实体经济、比学赶帮抓产业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

  切实增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思想行动自觉

  增强“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上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产业发展大势。

  主动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再工业化、产业回流本土趋势明显,给我国经济发展既带来了重大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从国内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经济形势作出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重大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作出“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之后在其他重要会议和场合又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2015年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强调要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提出和深刻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6年提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并明确“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抓好实体经济,着力防控金融风险,等等。特别是关于振兴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强调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重点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更多依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增长点;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等等。实践中,我们的一些干部对新常态、新理念,对实体经济和结构性改革,还有认识不够到位、行动不够自觉、方法不够适应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光拿手电筒照别人,首先要把自己摆进去,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找差距,看一看有没有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查一查是否存在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和政绩观偏差。比如,抓产业发展,有的老是怨天尤人,习惯于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客观上找理由,而没有从思想主观上找原因。一些地方原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几年下来产业发展水平却拉开了差距,关键原因就在思想认识上,就在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有差距。又比如,不少同志对经营城市那一套很熟悉,对修路、建楼、扩大城市规模等工作很在行。抓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现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是老想着搞土地财政、搞房地产,那就必然要在抓产业上落后、在顺应科技变革上落后。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金融、环保、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都有一系列精辟论述,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的地方还在干污染环境的事,还在盲目搞BT,搞那些虚假的、对历史不负责的PPP,这归根结底是“四个意识”不够强的表现。“四个意识”是具体的、实在的,不看表态看行动,必须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践行“四个意识”要真正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考核干部最主要的指挥棒,而且这种考核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考核。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现在已进入创新的时代,新的技术发展很快,容不得迟疑和犹豫,谁能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创新,谁就能率先发展起来,引领产业发展潮流,带来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否则就可能坐失良机、落后于人。比如,钢铁产业。近年来华菱集团聚焦钢铁主业,既完成了去产能任务,又大力抓技术改造和深化改革,咬紧牙关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深刻启示我们,越是困难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个定力就体现在毫不动摇振兴实体经济上,体现在抓改革、谋创新上。又比如,新能源产业。现在新能源已呈方兴未艾之势,储能电池发展既“异军突起”、又“烽烟四起”,储能电站建设也成为关注热点,这需要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来抓住机遇。我省三迅、桑顿等新能源项目,对完善全省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再比如,智能制造产业。网络信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仅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且深刻改变产业发展形态、发展模式。我省各地都有一些企业或项目跟信息产业有关,像上海大众、蓝思科技、长城电脑、中车时代电气、博世公司等企业,都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都是智能制造的典范。博世汽车是在我们家门口建起来的“工业4.0”样板工程,从中可以看到未来制造业、信息产业、物联网、互联网产业结合的大趋势。还比如,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一个产业链的构建,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平台作支撑,新型工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物流经济、会展经济、港口经济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业态,同时又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我省这方面还有差距,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紧迫感。目前,各地各部门对“产业兴湘、产业强湘”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抓产业发展有思路、有措施、有抓手、有特色,全省产业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产业大而不强、附加值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比如,信息产业很多地方还比较滞后,湖南还没有做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传感器制造的领军企业。比如,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有基础,但在全国叫得响的医药大企业不多。过去我们讲的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金融业、非公经济四大短板,其实每一条都和产业有关,说到底就是产业项目发展的短板。产业项目这块短板不补上去,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就缺乏支撑。在创新开放中加快产业发展,不是某个地方、某个部门的专利,对各地各部门都是实实在在的要求。

  找准切入口和发力点

  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具体化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不能当作空洞口号来喊,一定要落实到具体工作、具体产业、具体项目上。

  以园区为重要载体。目前大部分市州都有国家级园区,县市区都有省级园区或工业集中区,但也还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服务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园区一定要走集约化、特色化、人性化发展之路。集约化,就是要推动政策、资金、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促进优势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产出率;特色化,就是要准确定位、突出产业、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性化,就是要多从企业家和员工角度考虑问题,配套好必要的、个性化的公共服务,让企业安心发展、让员工舒心生活。

  以产业链为重要抓手。省级层面筛选确定了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各地要结合现实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和工作重点。要以重点企业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领导干部一定要了解掌握这些企业的上下游在哪里,在省内、国内、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方位,有针对性地建链、补链、强链。要围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尤其在创新链构建上,有的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有的要以重大科技成果为抓手,有的要以核心人才团队为抓手。

  以优化环境为基础工程。要通过软、硬两手抓,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严格依法办事,讲感情、重承诺、守诚信。优化环境既是具体的,也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某一方面好、某一方面不好。要深入查找经济发展环境的短板,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能提空泛的口号、笼统的要求,不能拿别人某一方面的优惠政策来盲目攀比,更不能简单地以“环境不好”就放弃每一个具体扎实的行动。浏阳探索“最多跑一次”,娄底的“有事请找我”,都是在抓环境。优化环境是个系统工程,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需要综合施策、常抓不懈。要一步一步、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成一件,承诺了的,就要做到。

  以开放合作为重要动力。现在的开放,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不同。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缩短了湖南与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别人能做的,湖南也能做。近年来,通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百万湘商通过各种渠道支持家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湖南日报》把“3个500强名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简介”“湘商在外投资名录”等刊登出来,就是要引导各地各部门想一想,这其中有没有可以找到的机会,千方百计拓展、调动各种资源为我所用。找不找得到、引不引得来,关键看是不是真正用心用脑、用力用情。我省进出口额增速全国领先,但总量不大。企业实际出口量是不小的,但很多出口额没有在湖南,关键是我们不具备一些贸易便利化的条件。这些年综保区批了不少,如何整合利用各类开放平台,还大有文章可做。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对接自贸区、提升大平台”行动,尽管湖南没有自贸区,但不等于很多事情就不能做,有的地方没有综保区,也不能说没有开放平台。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习贸易知识,研究贸易平台,找准开放发展路径。

  以引才聚才为关键支撑。抓产业建设,既需要“领导帅才”,还需要“技术英才”。泸溪县几家新材料企业能够发展起来,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年发展重化工业时留下了一批人才。我省是教育大省,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如何进一步留住、用好、回引人才,促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还需要深入思考研究。有的人才,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结合“芙蓉人才计划”,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千方百计引进、培养、用好各类人才。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创新开放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产业、发展实体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主动和民营企业家联系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身正不怕影子斜。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干部守住底线,另一方面各级党委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的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要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推动形成国企民企协调发展的局面。全省国有企业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国企党建的决策部署,努力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要老是想着挣“快钱”,要专注主业发展,在关键领域发挥支柱和领军作用,在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创新开放、加快产业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

  聚焦产业转型提质

  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依靠发展产业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核心是产业问题。凡是收入质量好的地方,都是产业发展好的地方。从我省县域财政收入来看,真正新兴产业的税收太少。培育产业有一个过程,需要有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产业选对了,若干年后,税收会呈几何式增长。如果只重当前、不抓长远,那只能是奏效一时,不可能长久。提高财税质量、保持可持续增长,必须一手抓当前,一手抓财源。抓当前就是要减少虚假的东西,抓财源就是要抓产业,只有把产业做好了、税收做大了,才能降低非税收入比重,提升财政收入质量。

  以扩大产业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过去我们历史欠账多,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有其必然性,适度超前也有必要性,但现在大的框架已经形成,再盲目追求大规模、高强度建设就不适宜了。今后在继续抓好看准的“四张网”建设等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以产业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目前我省投资率达88.6%,但投资效果系数降至0.08,相当于投资1元仅增加生产总值0.08元,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过高、工业投资不足。去年,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万亿,投资2.7万亿;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投资只有6700多亿。尽管发展阶段不一样,不能简单类比,但从中可以看清趋势。如果还不在产业上下功夫,将来经济增长靠什么支撑,经济质量和效益靠什么保证?必须高度警醒起来,把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抓产业,不仅仅是抓工业、抓制造业,其他产业也不容忽视。去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2.2:46.3,增速是三产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一产,符合当前的发展阶段。从长远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大趋势。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等,都有很大空间,融合得好,会产生“1+1>2”的效果。比如,现代农业离不开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企业,也可以是现代服务业企业。比如,环保产业也是提高经济质量效益的重要着力点,生态环保对传统产业肯定有影响,但这恰恰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大机遇。湖南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已有的较好基础,尽快把环保产业培育壮大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科学方法论

  落实落实再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做经济工作,抓产业建设,端正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但有了好的指导思想,没有好的方法,不解决过河的“桥”或“船”,不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新常态下产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要求,抓产业发展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要随之转变和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画好本地“产业导图”,弄清楚本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哪里、短板有哪些,在产业链中该怎么定位,具体分几步走,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可操作、可落实的措施,有可实现、可考核的目标。领导干部到企业去调研,不光是简单看一看、走一走,要善于研究分析产业,深入了解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产品市场份额、核心创新技术、行业标杆企业、未来发展制高点、现实关键瓶颈等问题。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既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对领导干部自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注重精准发力。坚持一业一策、一链一策甚至一企一策,精准招商、精细服务、精确投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要继续开展企业精准帮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要加强土地、资金、煤油电气等要素保障,优先向重点产业项目倾斜。产业政策不要大而全,关键在于实而准。近年来省里为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快住宅产业化、促进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扶贫产业等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效果都比较好。

  坚持久久为功。一个优势或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胸怀,克服重建设轻产业、重显绩轻潜绩等倾向,保持抓产业的战略定力。各市州在产业上都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只要一个一个企业地抓、一个一个项目地推,坚持数年、必见成效。

  强化协力协同。一粒珍珠不成项链。产业指导部门要指导各地把产业链串起来,继续抓好产业对接、产销对接。要发挥行业协会在培育产业链中的作用,搭起行业内企业之间信息对接、联系沟通的桥梁。

  加强组织领导。市州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抓产业的专业化能力,看得准形势、提得出思路、拿得出办法。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产业发展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熟悉产业规律、开拓创新精神强的优秀干部放到抓产业发展第一线,让那些在抓产业发展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同志有为有位。要细化考核指标,统计部门要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准确反映产业投资,税务部门要在税收中反映产业税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