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曹娴 陈淦璋 周月桂
又到年终岁末,回望2018年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
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累积增多:企业杠杆率持续降低,规模工业增长速稳质优;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链集聚,发展后劲增强;服务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更加协调;新兴经济充满活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最近3年,湖南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已见成效。”省内宏观经济专家分析多项关键指标后,得出这一结论。
这3年,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中央决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落细“三去”,倒逼“腾笼换鸟”。
这3年,省委省政府始终以改革促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降”破阻碍,以“补”增动力,营造创新开放发展的一流环境。
这3年,省委省政府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促传统动能转型升级,以新的“双引擎”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
“去”得有力,痛下决心做“减法”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眼下的株洲清水塘,日渐告别以往的喧嚣,株冶集团的退出搬迁接近尾声。
搬迁后,清水塘将变身为工业遗址公园、保税物流中心和生态公园,建成现代化新城。
而承接株冶搬迁的常宁市水口山,将以全新技术装备,崛起年产值可达350亿元的大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
一退一进之间,湖南作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重大转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湖南提出的“三个着力”之一。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在2016年3月31日即审议通过《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抓重点难点、抓关键环节。
按照既定的路线图,湖南在“三去”路上坚定前行,在疼痛中做“减法”。
湖南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长期以来,重化工业占规模工业七成左右,“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行业稳居“大头”。
湖南的“当家人”反复算账:依靠重化工业、“两高一资”行业,湖南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偏重”的经济结构和两个“之乡”的光环,在全省留下了多少废渣、废矿,对水、土地、空气产生了多大的“后遗症”?
“对湖南来说,去产能要痛下决心,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省委书记杜家毫深入调研,与各级党政领导座谈,与企业负责人交流,高度统一思想。
钢铁去产能。2016年8月,年产钢锭50万吨却背负高额负债的“僵尸企业”——华菱旗下的中冶湘重被关停。近3年,全省淘汰钢铁落后产能120万吨,查处涉“地条钢”生产企业12家,涉及粗钢产能345万吨,圆满实现预定目标。
煤矿整治“散小乱”。至今年11月底,全省小煤矿共关停2000余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00万吨,煤矿总数控制到198处以内,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任务。
有色、水泥行业去产能与调结构双管齐下,烟花爆竹作坊式企业被勒令停产。洞庭湖区今年关掉制浆企业,2019年全面退出造纸产能。
省内老工业基地清水塘、竹埠港、合江套、水口山,过去因设备陈旧、污染严重而饱受诟病,如今在搬迁中改造升级,奏响“二次跨越”的新乐章。
素称“鱼米之乡”的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快马加鞭。
湘江干流禁养区全面退出规模养殖,还“母亲河”一江碧水;洞庭湖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退出,“亮剑”矮围网围,大湖重现芳华。粮食调结构,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
对房地产,精准调控去库存。湖南坚守“房住不炒”,从2016年4月发布促楼市去库存的“湘十条”,到2018年7月发布强化楼市分类调控、区域联动调控的“湘十一条”,顺应形势精准调控,省内重点城市房价上涨势头得到控制,省会长沙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合理水平。
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湖南还大力去杠杆。按照“停、缓、调、撤”原则,压减政府性投资项目,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国有企业杠杆率持续下降。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7个百分点。
12月4日,华菱钢铁又传来好消息:6家机构增资32.8亿元,助力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加速落地。今年以来,华菱钢铁的资产负债率降低10个百分点,为省内国企去杠杆提供了“华菱样本”。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三去”的坚定推进,为新兴产能的发展腾出了广阔空间。
以“降”破阻碍,以“补”增动力
“一降一补”之间,发展环境趋于优化
淘汰了落后产能,如何确保经济不大起大落?这3年,“三去”的压力如影随形,倒逼各地“腾笼换鸟”。
在“三去”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各级各部门顶着压力,拿出真功夫“降成本、补短板”,真心实意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新生态。
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努力为企业降低税费成本。前两年,全省每年为企业减负700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今年再为企业减税125亿元左右,降费6760万元。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为企业有效降低创新成本。省财政今年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顶格确定税额扣减标准。
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落户大降综合成本。3年来,全省每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逾100项,至今年10月企业开办的平均时间压缩至3.81天。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证照分离”在全省14个国家级园区试点。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破除创新创业主体进入市场的制度阻碍。目前,长沙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达1167户,超过北京、上海,直逼杭州。
持续实施“135”工程,建标准化厂房;向园区赋权,企业落户审批不出园,只需“拎包入驻”。今年前10个月,全省新引进84家“三类500强”投资项目127个。
以“降”破阻碍,以“补”增动力。为了扩大优质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湖南进一步完善物流电信等基础设施,在研发投入、发展平台等方面大力补短板。
省财政奖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研发投入381亿元,同比增加35亿元。这3年,湖南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各类创新发展平台,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迈出实质性步伐。前不久,《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正式获批。
“一降一补”之间,湖南经济发展环境趋于优化。
伟创力技术(长沙)有限公司从年初签约,至今已实现日产5万台智能手机。公司副总裁吴劲松说:“长沙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各方面不比沿海发达地区差,投资湖南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长沙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高学历高技能的年轻人眼里极富魅力。凭借科教、人才和营商环境的优势,长沙吸引高科技企业伟创力、华为、中兴等前来落户,在方圆20平方公里之内,兴起几十家智能制造企业,集聚度之高在中部领先,在全国也不多见。
瞄准“高精尖”,引来“金凤凰”。地处偏远的“瑶都”江华,践行“母亲式服务”,3年内引进10多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崛起国内条码行业的“龙头老大”,又抓紧打造年产值逾10亿元的光电产业链。
今年来,全省各地开展“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活动,“腾笼换鸟”呈现新气象。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新的“双引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产能过程是疼痛的,但随之而来的脱胎换骨,则意味着新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曹慧泉把这一过程比作“凤凰涅槃”。
“东方锰都”花垣,关停锰锌小矿,整合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要效益,绿染“锰都”;产煤大县新化,关停小煤窑,吃上旅游饭;浏阳关停烟花小作坊,加大研发投入,新一代烟花更绿色、更艺术,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家分析,从数据看经济运行的轨迹,湖南经济已从追求数量、规模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品质的精益型增长转变。
有色金属、冶金、水泥、烟花爆竹等去产能重点行业,历经整合、重组、转型、升级,已强筋壮骨,市场赢利能力、主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3年前,全省冶金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不到4%,今年前10个月提升至6.41%,其中华菱集团以行业第十位的规模,创造了行业第四位的利润;
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比重稳步提升,前10个月十种金属产量同比下降11.3%,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却双双增长;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减少过半,产值不降反升,前10个月出口增长13.5%;
水泥行业去除落后产能,全省仅剩7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今年前10个月全行业利润同比翻番……
淘汰落后产能,绿色成为主色调。近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年平均降幅5.8%。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促传统动能转型的同时,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2016年,湖南瞄准产业前沿,结合自身实际,列出重点培育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今年又出台省领导联系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的制度,确保产业链真正做强做优。
在工程机械领域,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达99家,其中有4家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形成国内产品类别最全、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湖南已成为国内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新能源汽车跻身全国前列。省内已有13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年产新能源汽车超5万辆,形成了包括整车、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电机电控、充电桩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今年前10个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6.1%,增速高于规模工业9个百分点。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兴工业产品快速增长,担当起工业增长的主力。
一大批骨干企业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特别是核心技术研发领域,加快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
远大住工通过柔性制造、数据驱动,构筑装配式建筑产业全新生态。
三一集团成立树根互联,联接设备超过45万台,服务行业超过61个,覆盖欧洲、美国、印度、南非和肯尼亚等海外市场,颠覆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为实体经济赋能,省里启动中小企业“上云”计划,今年可实现10万家企业“上云”,成功向数字化企业转型。
各地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市场为重点,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业态,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等,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这3年来,全省新兴服务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
新动能异军突起,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双引擎”驱动经济稳中向好;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引领湖南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曹娴 陈淦璋 周月桂
编辑:陈雪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