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春梦”映武陵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斌 编辑:高芹 2013-05-23 10:04:44
时刻新闻
—分享—

  通讯员 严芳 李敏辉 本报记者 张斌

  连日来,地处湘西武陵山区的湖南大康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办大康讲坛,身为70后、80后的王中华、曹明等青年才俊登台,向青年员工们讲述了自己走出校园、加盟大康、刻苦磨砺、实现梦想的成功经历。

  近10年来,1500余名青年学生先后在大康牧业的支持与鼓励下实现梦想,其中500人在公司资助下成为周边有名的养殖大户,98人通过应聘考试成为大康牧业一线养殖员工,25人被提拔到了各级管理岗位。

  大批青年才俊扎根猪场

  走进大康牧业一个个养殖基地,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朝气蓬勃。

  大康牧业董事长陈黎明,当年丢下铁饭碗,带领9名怀化外贸系统的退伍军人,揣着凑来的6万元资金,创下一片事业。为了给年轻人腾出位子,第一代创业股东正逐步退出,而一批70后、80后青年成长起来的高管团队已经顺利接班。唯才是举的理念和用人机制,深深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学子扎根猪场,实现成才的梦想。

  副总经理王中华,21岁大学毕业进入大康牧业。在公司工作的13年中,历任饲养员、技术员、猪场副场长、场长、总经理助理、公司副总经理,从2012年开始主持公司经营工作。副总经理、永昌畜牧总经理曹明,19岁加入大康牧业创业,他带领永昌畜业承担了大康牧业从英国引进的300头曾祖代原种猪的保种、育种和饲养工作,目前永昌畜牧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原种猪场。兽医研究室主任龚瑞是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潜心学习现代化系统化管理知识,已成为大康牧业兽医疫病防控的中坚力量。

  为了让年轻人与企业共成长,大康牧业还将企业效益与他们的贡献挂钩。现在,公司有20%的股份为58名从学校毕业来公司工作的员工持有。

  创新养殖模式助飞梦想

  走进溆浦县,4个生态养殖村的397个家庭猪场格外引人瞩目,其中287个是返乡青年建成的。

  大康牧业吸引和培养青年人实现成才梦想不仅限于公司内部,而是凭借农业龙头企业的特点,在溆浦县不断地创新养殖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学生回乡创业。

  公司与每个家庭猪场主签订代养协议,公司提供启动资金、种猪、饲料和养殖、防疫技术,确保家庭猪场出栏每一头生猪的稳定收益。这一成功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给广大的农村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本地就业、就地转换为新型农业工人的平台和载体。

  溆浦岗东乡洞坪村二组村民奉超刚,从学校毕业后本来在湘潭办公司。他获悉大康牧业在家乡创办家庭猪场的信息后,立即将公司转让他人,回乡将资金全部投入家庭猪场建设。目前,他的家庭猪场已经建成猪舍2栋,喂养肥猪428头,还有3栋猪舍正在兴建。5栋猪舍全部竣工后,每批次可育肥猪1000头,一年出栏可达3000头,纯收入30万元。

  目前,大康牧业已将这一模式逐步向以湘西为中心的武陵山片区推广。

  建立返乡创业青年

  养殖技术培训体系

  大康牧业还建立了一套符合湘西山区特点的返乡创业青年养殖技术培训体系。

  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与研究机构联合办班,将集中培训与生产基地实习相结合,使更多返乡青年学生养殖户掌握养殖技术。对于那些有志于生猪养殖事业但苦于资金不足的返乡青年学生,公司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确立了“资金与技术服务先行”的共赢模式,公司为青年学生们免费提供仔猪、饲料、技术、信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按市场平均利润水平,每头商品猪给青年学生创业者合理的利润回报。

  溆浦县仲夏乡舒刚学校毕业后在广东打工,2010年回乡加盟大康牧业,凭借打工攒集的10000元现金建了栏舍。大康牧业给他赊销了18头仔猪,并承诺定期供应饲料及提供防疫服务。舒刚利用大康牧业提供的仔猪、饲料及防疫服务,育肥猪当年就周转了4次。随着资金与技术的积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他已建成5栋栏舍,每年可育肥猪400头,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养殖专业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斌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