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卫新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刚开始注重理论,后来过分强调操作,把学生等同于修理工来训练。日前,记者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见证了一个全新的职教新课堂。这就是——
“情境教室”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颜楚华 贺艳雄
现场:大学新课堂耳目一新
5月15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午10时,是该院汽车学院实验班中德1201班,理论课上课时间。走进教室,记者即感受到一种新鲜。教室四周分组排放着这节课要用的操作设备。中间摆放课桌,课桌也实行分组摆放,4张桌子拼成一组。
业内人士给教室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情境教室”,也叫“理实一体化教室”。这里,可以一边上理论课,一边进行实际操作。
上课形式也新鲜。课的内容叫“电动车窗升降障碍及维护”。老师首先给出的客户委托——王某的前左车窗升降有了问题。接着,让同学们分组在旁边的设备上寻找原因,制定行动计划,开展小组讨论,直到解决问题。实训完后,各组总结实训情况和评论其他组情况,最后老师总结。
声音:“德国模式”动手又动脑
“上这种课,即要动手,又要动脑。老师很累,学生也辛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葵葵介绍: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老师都要花比以前多得多的精力。备课时,老师要弄清楚原理,准备各种设备和器材,设置障碍,并学会自己先解决问题。“有时,备一次课,要好几天。”张葵葵感概。
陈建平老师同感。一次,要讲LED汽车灯具的课,备课就花了好几天,因为这种灯具是一新型灯具,遇到前方来车时,可以自动调节灯光。其原理是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如何维护?为弄清这一切,他查阅大量的中外资料。找灯具样品,又问遍长沙,好不容易在一家4S店里,找到一换下来的灯具。
据悉,他们实施的这一新型职教课堂,是德国模式。这一名为“中国汽车机电工培训”的中德职教合作项目,是2011年10月在我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推动下实施的,旨在共同携手在华培养广泛适用于德系汽车的机电技能型人才,并对相关培训标准及证书体系等进行开发。湖南交通职院成为全国首批5所试点高职院校之一。
那么,德国职教有何特点?
注重动手、动脑结合,是其一。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得知道为什么。
以任务驱动教学为目标设置课程系统,是其二。分为汽车及其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发动机机械机构的诊断与维修、底盘和制动系统的诊断与维修等8大课程,课程模块内又由学习情境组成。
每个学习情境以客户委托为载体,展开教学,是其三。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汽车每个系统会出现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观点:亟待接轨国际标准
“至少培养了我4个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与沟通能力。”谈起中德班学习的感受,中德1101班肖亮如是说。
2011年,肖亮成为首个中德班的学生,经过近两年时间学习,今年5月初,肖亮被一家奔驰公司录用为实习生。和肖亮一样,中德1101班的35位同学,都被宝马、奔驰、奥迪等8家德系汽车销售商“抢聘”一空。
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与历史悠久的德国职教相比,中国职教还很稚嫩。刚开始照搬普教模式,不注重动手能力训练,后来又将其等同于培养熟练劳动力的技工教育。
专家对此颇为忧虑。国内很多学生看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盲目,上岗后也难安心。国内毕业生稳定率不到30%,而德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稳定率达到了85%以上。
中国职教亟待与国际标准接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