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记者对湖南文理学院214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144名学生参与了研究生、公务员、选调生、村官和各种事业单位的考试,占毕业生总数的67.3%,83%的毕业生认为通过考试获得的工作岗位比较稳定,待遇比较好,在这类“赶考族”中,有46.6%的学生认为一定要考上,哪怕花三至五年的时间也值得。
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黄鸿儒半年时间里就参加了三次考试,两次公务员考试和一次选调生考试。“选调生考试面试已通过,在接受政审,虽然之前的省公务员考试面试入围了,但我选择了当选调生就不打算参加面试了。”黄鸿儒说,大四第一学期,一心一意准备考试,没打算找工作,所以招聘会也没去。当记者问及班上其他同学也是否存在这种想法时,他说几乎有一半的同学都认为去中小型或民营企业不太稳定;还有不少同学边工作边考试,一旦考试通过,就放弃目前的工作。
调查中,记者发现,文科生认为有着专业优势,热衷考试的比例高于工科生。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的吴同学告诉记者,公务员考试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法律知识,优势相对明显,考过的几率也大一些。
也有部分工科生对各类考试“跃跃欲试”。材料专业的大四学生谭汇洪去年下学期就为考研准备着,如今已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的他只等着9月入学了。“当前就业压力大,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考研是为以后找好工作打基础。”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谭杰今年3月份参加了湖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入围,准备面试的同时,他在常德本地找了一份业务员工作。“要是面试通过了,我就不干销售了。”谭杰坦言,从农村考进大学不容易,如果在一家小企业干业务员,似乎有些对不住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他希望能成为一名公务员。
学生一窝风地赶考,但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优、劣势呢?常德市专门从事公考培训的中公教育负责人刘英感叹:“参加公考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在逐年增加,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从面试培训的情况来看,考生因缺乏实践经验,在回答人际关系、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很空洞,综合分析能力也较弱。”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当今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创业难题不断的情况下,毕业生选择争当“赶考族”是否有其特定性?湖南文理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曾奇峰解释:“从目前来看,学校3000余名毕业生中理科、工科类学生去企业、去基层的就业率高于文科类,参加考研的学生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录取率不到10%,毕业生参加各类考试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被录取的最终只是一部分,大部分人还得继续投简历,找工作。学院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已有15个团队入住。”曾奇峰鼓励毕业生们自主创业,或者去基层积累经验。他还建议毕业生们打破“铁饭碗”的传统思想,转变就业观念,不要盲目报考。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有针对的报考相关职位。一方面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性格、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另一方面要考虑用人单位发布的职位是否与自身匹配,保证一定的把握性再报考。
来源:常德晚报
作者:黄云霞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