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瑶乡女教师为学童护渡25年未说一个“苦”字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高芹 2013-06-17 09:08:49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14日下午放学后,万珊老师在送孩子下船上岸。本报记者 徐行 摄

  《身边的美丽——寻找最可爱乡村教师》

    瑶乡学童护渡人

  ——记江永县源口瑶族乡学校教师万珊

  编者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他们中间,长期在边远乡村工作的乡村教师尤为可敬。为引发全社会对乡村教师生存现状和乡村教育的关注,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报自今天起连续推出边远乡村教师典型,讲述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奉献教育的感人故事。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陈惠芳 通讯员 周沅辉 田如瑞

  一位身材单瘦、肤色黝黑的女教师,带着一群孩子,沿着山路走过来了。

  她就是在江永瑶山一干就是25年的万珊。她曾是城里人。为了瑶山的孩子们,她留在了瑶山,留在了库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年华。

  6月14日,是星期五。江永县源口瑶族乡学校的学生们放假了。

  当天下午,记者赶到学校时,万珊正在上语文课。她是二年级语文、五年级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上完语文课,她参加了学校少先队队员入队仪式。鲜红的红领巾,佩戴在46名学生的脖子上。万珊脸上尽是笑意。

  记者先赶到了源口水库渡口。1996年起开始摆渡的李碧轩,与万珊是老熟人。李碧轩说:“万老师真是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吃了不少苦头。”

  下午5时许,万珊带着她的学生们开始上船了。上船后,她又帮着学生穿上红色的救生衣。

  源口库区有3个村,左右是横开河村、白俸村,中间是大田村。“突突突”的渡船一路停靠在小坝岭、杨梅窝、雷公庵、沤金塘、茶垒坪。这些都是大田村村民喊的地名。每次停靠,万珊都是先跳下渡船,抱着、拉着小学生下船。然后,叮嘱他们翻山要注意安全。

  小码头一共上去了29名学生。最少的是杨梅窝,只有1名学生。茶垒坪最多,有10名。

  背着一个大背篓的赵桂珍,今年60岁,也在茶垒坪下了船。赵桂珍说:“万老师人好,善良。我们都喜欢她。”36岁的杨兵贵和读二年级的8岁女儿杨金凤,也坐在船上。杨兵贵说:“万老师接送孩子细心,咱放心。”

  记者注意到一个小女孩,一直坐在船上,没有下船。一打听,是万珊带在身边的孩子。小女孩6岁了,父母在外面打工。

  四五岁失去母亲的万珊,却像水库一样积蓄着深深的母爱,照顾着瑶山的孩子们。

  1970年出生的万珊,18岁进入库区,19岁在库区上游的大田小学,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她是唯一的住校教师。既当教师,又当保姆。每天中午,她把学生带来的饭菜烧热,傍晚划着小木船把学生送到对岸。她生下孩子,刚坐完月子便回到了讲台。每天,她爱人抱着孩子到学校喂奶。

  万珊的爱人彭正平是当地的农民。当过兵,现在学校当门卫。记者问彭正平是怎样认识万珊的。没有想到彭正平非常风趣:“瑶山凉快,她就进来了。”

  瑶山人就是这样豁达,这样朴实。记者跟万珊交谈,从来没有听她说一个“苦”字。

  在大田小学,万珊的代课工资只有45元。1997年,她被录用为国家教师。有机会进城,但她留在瑶山。2001年,大田小学撤并到杉木坪小学,20名学生住校。上学前班,最小的4岁。上二年级,最大的也只有8岁。除了上课,万珊成了“全职保姆”,做饭、洗衣、喂药,都是她一个人。

  2011年,杉木坪小学撤办。万珊带着她的学生来到了源口瑶族乡学校。条件比以前好了一些,但她的习惯没有变。星期一上午,她坐着渡船将学生接上船。星期五下午,又一个一个送回家。

  当天晚9时,源口库区笼罩在浓黑之中,只有瑶山深处闪烁着零零星星的灯火。万珊和她的爱人,带着小女孩,在学校门口与记者挥手告别。

  一个普通的瑶山女教师,一个充满了母爱的母亲,继续留在了瑶山。

  【记者感言】

  山区教师,工作、生活在基层的基层。没有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没有无私的爱,是很难做到的。

  山区的孩子需要教育,山区需要更多的万珊一样的教师。关爱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