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勇 张尚武
在湘潭市所有建制镇中,雨湖区楠竹山镇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完善程度均居首位。目前,该镇的城镇化率超过97%。2012年,楠竹山入选全省34个示范镇创建名录。
在楠竹山镇8.9平方公里的面积和3.5万余人口中,85%的地域属于坐落其辖区的大型军工企业江南工业集团,80%的居民是“江南人”。
这是一座典型的伴大企业而生的小城镇。探究楠竹山镇如何依托江南工业集团推进城镇化,具有“标本”意义。
塑造城市性格,传承红箭精神
“江南”落户楠竹山已逾60年。60载风雨,深深烙上了“军工印记”。
漫步楠竹山,大量俄式的厂房,虽然装修一新,但风骨依旧;新建的体育场、颇有现代气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工人俱乐部,依然功能完好。镇党委书记王跃龙告诉记者:“我们的思路是,楠竹山的城市化,拓新不能拆旧,新与旧要有机融于一体。”
看得见的传承是建筑,看不见的传承是精神。电影《枪神》的原型吴运铎,曾任“江南”的首届厂长。在朝鲜半岛、乌苏里江、西沙群岛、老山前线等战场,“江南”生产的红箭系列火箭弹,保家卫国,贡献突出。几十年来,“江南”走出了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名全国劳模,代代相传延续“红箭”精神。
“江南红箭”所包含的“有的放矢”的价值取向、“离弦之箭”的果敢坚毅、“开弓不回头”的目标追求、“弓弦矢合一”的团结协调,已自然而然成为“江南”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楠竹山镇特有的城市精神。
为了传承“红箭”精神,楠竹山镇今年规划,在核心居民区内建设一个近500米长的“小区景观带长廊”,主要用来展示江南“红箭”的辉煌记忆和历史人物故事,阐述红箭精神,让居民在休闲的同时徜徉于精神家园,唤醒为祖国军工拼搏的记忆。
推进新型城镇化,物质层面固然重要,精神层面的塑造才是灵魂。王跃龙说:“没有精神的城市,就没有性格,市民也会缺乏身份认同感。”
未来,楠竹山镇将在全镇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体现江南“红箭”,力求让每一个楠竹山人都能感受到鲜明的红箭精神。
发展特色产业,服务大型企业
“军工之城”楠竹山,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艰难的记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军工之城”的产业如何添活力?楠竹山的探索、“江南”的经验,总结成为8个字:军品吃饭,民品致富。
近年来,“江南”利用自身的军工技术优势,在军品之外积极发展民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楠竹山镇充分发挥技术力量雄厚、产业工人充足、制造设备优良等特点,以商招商,引进战略型项目进驻,“银箭”新能源(天然气)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江南轿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楠竹山走向全社会,带动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发展。
镇长陈李理说:“要让老百姓真正在城里留得住,关键之处不是在城里建多少房子,而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让市民真正安居乐业。楠竹山镇发展特色产业,最合适的选择就是为‘江南’服务。”
经过长期发展,楠竹山镇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涌现14家规模企业,吸纳镇里大量劳力就业,并辐射周边乡镇。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这些企业一面积极为“江南”的民品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实现“双赢”;一面主动“走出去”闯市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2012年,楠竹山镇完成工业总产值7.1亿元,同比增长44%,真正实现了“军品吃饭,民品致富”。
创新管理模式,政企共建共管
楠竹山镇85%的地域属于“江南”,80%的居民是“江南人”。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如何搞好社会管理?
过去,企业办社会,广大职工的吃喝拉撒全由“江南”负责,与当地政府几乎不相干。近年来,军工企业转型改制,多数社会职能逐渐剥离。政企双方皆发现,如果各自继续“单干”抓社会管理,要么力量不够,要么资源配置重复,要么规划不一致,很不顺畅。
在雨湖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下,楠竹山镇与“江南”携手创新管理模式,力推政企共建共管。
对“江南”的退休、下岗职工,楠竹山镇给予“一站式”办理社保、医保、低保、失业保险登记等服务,接纳其成为“社区人”。对楠竹山镇的居民,“江南”敞开属于企业的文化、体育设施,充分满足其文化活动需要,实现资源共享。
除生产区外,“江南”地域统一纳入城镇规划建设。2012年,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完成了楠韶路等6条道路、小街小巷的提质改造,新增600个垃圾桶,安装改造路灯42盏。由于在协商中达成共识,这些市政设施建设既照顾了企业配套服务的需求,又通盘考虑了全镇居民的生活便利,各方主动配合,建设进度比以往快出许多。
在环卫、治安、交通管理等领域,政企整合各自原有力量,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取得良好效果。如,公安部门通过与企业保卫处联手,重点在群众聚居地、案件多发地段开展巡逻,实现巡防无缝对接,全镇“两抢一盗”案件发案率已降至湘潭市最低水平。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楠竹山镇在湘潭市名列前茅。
■记者感言
唤醒城市记忆
张尚武
每个城镇都有独特的魅力,楠竹山镇也不例外。
漫步楠竹山,随处可见的俄式建筑以及“红箭”精神的标语和雕塑,见证了共和国兵器工业成长壮大的历程。在这里,“湖北话”比本土语音似乎更为流行。追根溯源,楠竹山延续着民族工业的血脉,其源头通达100多年前的汉阳兵工厂。
楠竹山,承载着一部“军工之城”的厚重历史。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楠竹山应该建成什么样的城镇?
当地政府反复思考和探索,提出打造“军工之城”的科学构想。镇党委书记王跃龙称,没有记忆的城市,只能是一座冰冷的“空城”。楠竹山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如何唤醒“军工记忆”,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完美地交织成一体。
思路十分对头。具体在实践中,楠竹山的城镇化,如何体现“时间积累的富饶”?破解这道难题,并非只是简单堆积建筑物,而是要用心思去考量,要倾注感情去点化,唤醒城市记忆,赋予其性格特征。眼下,相关方面围绕这一目标正在努力。
楠竹山的城镇化,延续过去,面向未来,彰显魅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勇 张尚武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