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文化潮涌正当时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吕明军 侯琳良 编辑:王娉娉 2013-06-24 10:09:23
时刻新闻
—分享—

  人民网长沙6月23日电 (记者 吕明军 侯琳良) 傍晚时分,穿行在长沙各居民小区,总能见到场坪上,几十甚至上百人,在音乐中起舞。有上了年纪的“娭毑”,有青春靓丽的“妹陀”,还有跟着比划得十分认真的小孩。

  眼前一幅幅既有文化韵味,又不失生活乐趣的图景,令人心生赞叹。

  沿着长沙湘江东岸走,树荫纳凉处,每隔几米远就有一堆人围坐石桌,或下棋,或拉二胡,或弾琴,在更开阔的地方,甚至有一个剧团,花鼓戏正在浓情开唱。

  一路走下去,会发现“湖湘文化”在湘江岸边流淌,令人流连忘返。

  长沙,这座从历史文化烟雨中走来的山水洲城,自2011年被批准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以来,更是“文化潮涌正当时”。

  凸显人民主体,打造“群文湘军”

  如何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乐民”?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这样解答:不能简单地提供公用文化服务,更关键的在于充分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总结一句话就是“向群众要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受文化。”

  去年10月,长沙举行“舞动星城,歌涌湘江”大型群众文艺展演。那是近年来长沙市参与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演出规模最大的活动。龙狮大会舞,广场舞大串烧,腰鼓大齐奏,千人歌舞、龙狮齐舞、万鼓齐鸣……

  “我虽然已经快60岁了,但身子骨仍然硬朗,还能舞得动。”来自芙蓉区的张湘南娭毑已经59岁了,她顶着狮头斯毫不费劲。“我今年读三年级,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演出,很高兴也有点紧张。”来自长沙县的周雯一脸稚气地说。

  没有明星大腕加盟,没有华美舞台灯光。那天的主角,来自各行各业,从7岁的小学生到60多岁的老人,跨越多个年龄段,但无一例外,都是普通市民、草根明星。

  活力图景不仅仅在城区展现,广袤的乡村大地更是群众文化的大舞台。

  出城区,沿湘江北上约30公里,望城区彩陶源村,因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闻名于世。村支部书记周新国告诉记者,全村3000多人口,却成立了6支文艺团队,不单茶余饭后自娱自乐,还走进了市场,“接单子,搞演出,跨区跨市,不亦乐乎。”

  在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有一支名气颇大的“九娭毑艺术团”。队员来自不同生产小组,这些干惯粗活的“喂猪婆”,打腰鼓、扭秧歌、说快板、演小品等样样拿手。她们最为得意的是,镇里、县里搞文艺活动总是想到了她们。

  群众自我开展文化活动的动力何在?“从2008年开始,我们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系列,评选百佳文艺团队,并对其实行星级评级管理,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湘涛一语道破原由。

  从最初的“要我演”变成“我要演”,在星城长沙,政府通过搭建平台和政策引导,实现了文化向百姓的回归。

  2009年底,长沙市荣获“全国首批群文品牌”,2010年又斩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问鼎我国群文工作的最高荣誉。长沙这支“群文湘军”,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一道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

  整合社会力量,追求供给均衡化

  文化热情一旦被点燃,群众文艺团队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7年长沙市仅有98支,2008年迅速发展至300多支。截至目前,长沙市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已突破1200支,常年参加文艺团队的群众有数十万人。

  喜悦的同时,也会带来烦恼。“文化艺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怎能霸王硬上弓?”长沙市一位基层文化干部的话语道出了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以岳麓区为例,全区艺术团队已经达到185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岳麓区文化馆仅有6名正式工作人员。怎样“以一抵百”,满足群众高涨的文化热情?

  管理者的思路转向社会。

  长沙河西的大学城恰好位于岳麓区境内,岳麓山下集聚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高校。3月20日,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郭贝贝等12位高校艺术教师,多了一重身份——岳麓区文化馆特聘馆员。

  年轻姑娘用唯美曼妙的舞姿,描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间美景——这是郭贝贝指导的舞蹈节目《湘江浴月》,已经成为岳麓区名牌节目,频频拿奖。

  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分享文化红利?在长沙市芙蓉区,这样的疑问和隐忧被逐一消解。

  “华旭”组合是从芙蓉区“候鸟俱乐部”走出来的草根明星歌手。31岁的怀化小伙王成勇和30岁的南宁小伙卓善租住在芙蓉区朝阳街道,白天工作,晚上在家练歌、作曲。他们创作的歌曲,频频在舞台上亮相,在网络上都小有名气。

  “华旭”逐渐走红的背后,折射出芙蓉区“候鸟”文化工作的如火如荼——区文化馆、图书馆设立“候鸟”俱乐部总部,13个街道成立分部,定期举行文艺演出、艺术沙龙等活动。

  “俱乐部为我们的兴趣和爱好找到了施展平台,也逐渐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不再感到孤单寂寞。”6月23日上午,走下专场演唱会舞台的卓善达笑着对记者说。

  候鸟俱乐部仅是一个组织而已。2008年,长沙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2011年,全市所有的图书馆、群艺馆、文化公园和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也相继免费开放。

  免费给百姓打开了艺术大门。“让在长沙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能均等均衡地分享文化红利,是我们的目标。”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如是说。

  提升服务效能,搭建“文化立体网”

  6月16日,太平街口,领到了长沙市文化地图和公共文化服务指南的市民谷佳荷兴奋告诉记者:“上面有街道文艺团队领头人的电话,回去就打电话报名!”

  文化地图详细标注了长沙市辖区内的各级各类文化、体育、旅游等场所的具体位置。配套发行的指南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长沙的文化场馆、品牌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团剧院、电影院和文化景点六方面的内容。

  “文化地图和服务指南的首发,表明了长沙的文化自信。”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介绍说,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场地、跳有广场、看有影院、办有网络、讲有故事”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据介绍,长沙市基层文化服务点1425个,农家书屋1364家,社区公园27个,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成。

  在芙蓉区浏阳河畔,国内首家婚庆主题公园去年建成开放;雨花区建成的130个“图书漂流岛”,开全国之先;在长沙县,湖南省首个10分钟文化圈形成……

  如果说把建成的文化点当做静态的“文化加油站”,那么活跃于城乡各个角落的“流动文化服务”则是从加油站延伸出去的“文化加油管道”。

  一辆中型客车,配有书架、桌椅,3000余册图书,50寸LED显示屏,可折叠的雨阳棚,这就组成了被长沙小朋友称为“长了翅膀”的流动图书馆。

  长沙市图书馆负责人说,流动图书馆通过无线上网,与中心图书馆互联实现通借通还,可现场办证、查询、续借、预借、下载图书信息,“像这样的流动借阅点将建成70个。”

  此外,还有流动演出、电影和展览等一系列流动服务,与传统文化场馆相声互动,相得益彰。“政府买单,群众看戏”,近年来长沙市年均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800多场,农村年均放电影20000多场。

  动静相宜,不正是文化之美吗?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吕明军 侯琳良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