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3时,长沙桐梓坡路金星路口,各个方向车辆涌入路口,导致路口车辆积压。(监控截屏)
一到上下班交通高峰期就堵,一遇堵不耐烦的司机就乱穿乱插,越堵越乱,最后弄得没法收拾。针对不少长沙司机的这种驾驶陋习,本报“华声帮”连续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按线行驶”,得到了近万名司机的积极响应,但百日之后,诸多挑战者无奈地宣告挑战失败。
6月26日上午,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张智勇就“按线行驶”推进和“黑车”整治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并就如何整治交通乱源之——黑车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 潘海涛 通讯员 夏坚 钟照先
力挺“按线行驶”疾呼制度保障
看完本报的“按线行驶百日观察”系列报道后,张智勇表示,综合欧美国家的经验来说,按线行驶对于缓解交通压力确实是个值得提倡和借鉴的好行动,但正如挑战者所说,违规变道者不受罚,按线行驶反被骂……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系统的制度保障,文明行车的车主将会更多。
“自酒驾入刑后,我就在思考,驾驶员如果严重违章,能否也通过立法加大处罚力度?随意变道、随意超车、超速、疲劳驾驶等是严重的违法行为,都有可能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张智勇说,在管住驾驶员方面,作为主管部门一方面他们会运用好现有的科技监控手段,让驾驶员不敢违章,不能违章;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推动道路运输整个行业法规进一步完善,加强依法行政。“假如能像整治酒驾一样整治随意变道,那这种现象同样有望彻底改观”。
“黑车”是乱源,重典治乱
在长沙目前的交通现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黑车”猖獗。这不仅给运管秩序带来了破坏,“黑车”司机的不文明驾驶行为也给城市交通“添堵”不少。
如何有效治理“黑车”现象,张智勇明确指出“要以重典治乱”,以搞好市场监督为己任,做到“打非”工作常态化,通过交叉执法、联合执法等形式形成打击非法营运的高压态势。
“很多市民以为黑车方便,在等不到的士时选择黑的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错了。”张智勇说,黑车横行不讲秩序不仅是交通乱源之一,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个客观事实是,来自长沙市交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8月至今年5月24日,长沙市城区共查扣非法营运车辆1548台,从这些车上共收缴管制刀具50多把、钢珠枪1支。
!
声音
根治“黑车”痼疾
要先壮大公共交通
如何根治“黑车”这个城市痼疾,张智勇认为,不妨先从市场需求入手,他表示,市民为什么会选择乘坐“黑车”?打的难显然是主要原因。不少市民也许认为,造成打的难是因为出租车太少。一个客观事实是,以北京为例,10年前就已有6.6万辆出租车,纽约目前才1.5万辆,由此不难看出,不是出租车太少了,而是公共交通太不发达了,如果便捷经济的公共交通足够发达,哪个市民还会愿意乘坐又贵又不安全的“黑车”呢?
说到这里,张智勇直言不讳,城市“黑车”的产生及发展壮大是由不发达的公共交通所致,所以他认为:“大力发展大容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才是城市‘黑车’治理的根本出路”。
…
记者手记
若制度失范,不必苛责人性
如制度起床,谁可安睡奢谈
按线行驶,是制度与人性两块短板的一场赛跑。
如果制度本身失范,苛责人性自私就是非理性的行为;如果制度已经起床,人性仍旧沉睡,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奢谈文明?
按线行驶持续百日来,我们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出其中的难点,将制度的划归制度、人性的留给人性。如今,通过热线、网络平台的持续搜集,一大批有关制度缺陷的问题已经递送城市管理部门,也得到了一一解决的承诺。
接下来,我们是否应该坐下来,和自己的内心作一次长谈?
抛开扣分和罚款不谈,越线超一次车,加一次塞,看似快了几秒,但那是用别人的时间在为自己开道,代价是拖慢集体的节奏,甚至反噬自身。
这有点类似“瓶口逃生”实验:一个小口瓶里,放着七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七个学生各拉一根线。此时往瓶中注水,看谁的彩球不会被水没过。学生只有一个接着一个,才能依次从瓶子取出彩球。如果一窝蜂都涌向瓶口,那只能集体被堵死。
规则既定,不管是出于公义,还是私利,是时候约束一下我们太过自我的内心了。
从下周起,本报将在长沙城内开设三十个派发点,送出“按线行驶,文明出行”的车贴。它可是一句供自己念诵的紧箍咒,也可是一句供同志识别的公益暗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值得提醒的是,第一台贴上它的人,可能会被人骂“傻瓜”。第二台贴上它的人,会让长沙的路面上再多一个“傻瓜”……但迟早有一天,当长沙的大街小路上充满这样的“傻瓜”时,我们的交通却能更快、更安全!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龚化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