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水探源·澧水】发源地:青山人未“老”[2013-07-0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刘银艳 彭业忠 编辑:高芹 2013-07-02 08:49:49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9日,龙山县大安乡万宝村村民种植的烟叶漫山遍野、生长茂盛。本报记者 赵持 摄

  本报记者 李志林 刘银艳 彭业忠 通讯员 彭开科 梁涛

  澧水的源头在龙山县大安乡翻身村,而与它背靠背的邻村万宝村则可以说是澧水的另一发源地。

  万宝村因层峦叠嶂、森林莽莽的万宝山而得名,它的主峰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最高峰。万宝山东部的山溪径直流向澧水的上游乌鸦河。

  6月29日9时许,记者进入万宝山,沿山路而行,很久不见人烟。近处满目青翠,听得见溪水潺潺;远望雾岚缭绕,高山入云端。

  在一个岔路口,万宝村村党支部书记蔡全湘闪了出来,迎接我们。

  我们问村子还有多远,他愣了一下,笑了起来:“你们已经进入村里了,村里人都散居在各个山旮旯里,这里地广人稀,所以你们难以见得到人。”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记者的脑子里立马冒出这两句唐诗来。

  万宝村就“团结”在乡政府左右,原以为应该不会那么“寂寞”。可它远远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一个村子。村支书说,他的“领地”有近20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700多人散落居住在群山之中,如果靠一双铁脚板,三天三夜都走不完。

  我们向着最边远的11组进发,一路上遇到3个提着黑乎乎小竹筒的老人。蔡全湘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割漆人。72岁的钟时翼老人自述从20岁起就干上了这活儿,今天5点就上山了,四五个钟头,从漆树上割了不到半斤漆,按现在行市,能卖40元左右。记者想去摸一摸他的竹筒,他敏捷地躲开来,连声喊着:“莫挨近了,搞到手上又黑又臭,洗都洗不掉。”

  万宝村曾经盛产黑漆,全盛时期大安乡万宝村一带一年可割漆5000公斤,有力支援着国家建设。回忆那火红的年代,钟时翼说,以前割漆的季节,清晨天不亮,山上就闹开了,吵醒了早起的鸟儿。周恩来总理曾亲书“黑色金子林之乡”赠予这里的漆农。

  时过境迁,以前村里的主业已经衰落,现在割漆只是少数老人的“事业”。

  “就没有年轻人接班吗?”

  钟时翼老人摆摆手:“这活儿累,活儿脏,一些人还过敏长痘痘,况且漆树越来越少,也来不了多少钱,年轻人怎么兴这个?”就他所知,万宝村会割漆也愿割漆的人,都不下60岁了。

  “再过20年,这手艺怕是要失传了。”钟时翼感叹着。

  “时代不一样了,以前这漆需求大,现在不一样,这种自然漆的市场很小了。人总要向前看。你家现在的农事还用得上水车、风车、石碾吗?”村支书拍着老钟的肩膀,安慰着他。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干些什么,都出去打工了吗?”我们问道,心里却想着,打工是许多边远贫困村青年的唯一选择,万宝村恐怕也逃不出这个“圈子”。

  村支书说,全村壮劳力约有300多人,100多人在外淘金,也有200多人在家里干活。都在家里也不好,没那么多地种;都出去了也不行,说明村里太穷了,看不到希望。

  在10多公里的山路中,记者看到,村里适宜耕种的地方,差不多都种上了烤烟、药材等经济作物,并且根据山地的自然规律,缓坡垒梯田,平地挖深沟,避免了水土流失。

  “现在村里100多户种有1200亩烤烟,因为有政府的支持,市场价格稳定,一亩纯收入差的也有2000多元,加上药材等一些其他收入,一般情况下,不会比在外面打工赚得少。”村支书介绍。

  村民徐定勇今年25岁,职高毕业后,曾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打工。经过他家时,我们去坐了一会。他告诉记者,他在外面打了三年工,多的一月能赚到两千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能触摸到城市的繁华,但心里总是空空的。如今,他在家里与父亲一起种了近40亩烤烟,一年下来,一家纯收入有7万多元。

  “现在看来,在家里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还要好些,特别是与父母、孩子在一起,日子过得踏实。”

  “像你这样待在家里做事的年轻人多么?”

  “不少,我的许多儿时伙伴,现在都在家里。”

  从割漆到种烤烟、药材,万宝村也是在摸索中转过来的。现在,万宝村一年仅种烤烟的产值就有500多万元。产业更新了,村里人的日子就过得舒心。

  澧水发源地的万宝山,青山未老,因为有许多年轻的心,愿意为她留下来。

  ■记者感言

  很多乡村,难以留住年轻人,城市的巨大吸引力是一个方面,但缺少与时俱进的产业是根本。为了新生活,年轻人离开谙熟的故乡去遥远的异地闯荡,也许值得鼓励,但广阔乡村的希望,父母孩子的呼唤,同样需要一些年轻人守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发展让年轻人有依托的产业。做产业很难,但在非常偏僻的澧水发源地的万宝村却做到了,这是很不容易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刘银艳 彭业忠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