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军 通讯员 阳丽萍 石科圣
6月28日,来到沅江种粮大户夏根固的田旁,只见成片的水稻已微微泛黄。夏根固说,再过10多天,就可以开镰收割了。
“今年雨水充沛,日照充分,早稻禾苗长得好,丰收已成定局。”站在田旁, 一脸黝黑的夏根固满心喜悦。说话间,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准备与他合作办大米加工厂的深圳老板打来的。
“今年我们准备建一个大米加工厂,地址已选好了。”夏根固告诉记者,他们共有7个人合伙,拟投资建设一个日产120吨的大米加工厂,他和这个深圳老板占大头,投资500万元以上,其他人在50万元以上。
“总投资要多少?”
“包括买机器设备和建厂房、仓库等,大概要2600多万元。”
“你怎么不自己一个人搞,而要和别人合办呢?”
“我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到银行又贷不到款,没有办法啊。”
“那个深圳老板你是怎么认识的?”
“是在深圳工作的一个老乡介绍的。这个老板自己也是沅江出去的人,她正在寻找集中连片上规模的稻田,投资开发优质生态稻米,主销深圳、珠海和香港市场。正好我们的1万多亩水稻,不打药或少打药。她来我们这里看了后,觉得满意。我们有资源但缺钱,她有钱又有市场,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谈拢了。”
夏根固告诉记者,他每年种粮时投入都不少,今年更多。田地租金加上种子、化肥、机耕、农药等费用,他种的1.5万亩稻田,仅今年早稻一季的投入就达到900万元。今年新租种的6800亩地,从开垦到播种已投入800多万元 。即将开始的“双抢”,起码又要投入几十万元。他说:“现在一天到晚都要用钱,整天都想着法子出去调资金。”
谈到钱,夏根固不禁诉起苦来。他说他们种粮的到银行贷不到款,因为农机等物品不能作为抵押物,没有银行愿意发放贷款。他早几年在沅江市农信社入了股,最高可贷10万元,但这点钱根本不能办成什么事。他现在把以前赚的钱都投入到扩大再生产里面了,还差200多万元钱,只好找亲戚朋友借。借钱一般要付利息,高的比银行利息高一倍。一年下来,光利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没办法,能借到钱救急就算不错了。
沅江市金融办副主任游立斌说,现在金融机构不愿给种粮大户贷款,除了种粮大户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外,农业生产风险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加上缺乏金融中介机构,至今沅江市没有一家担保公司,所以当地种粮大户普遍受资金困扰。近几年来,地方政府虽然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种粮大户进行了重点扶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种粮大户资金困难,还得靠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金融服务体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军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