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4年,“独唱”偏远大山中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高芹 2013-07-03 09:29:21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5日,黄能定在给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 徐行 摄

  本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陈红梅 邓家福 林礼云

  距离安化县城130公里的大福镇益溪村里,山坡上有一栋近百年的破败木屋。每个上学日早上6点多钟,黄能定走出家门,到600米外的益溪村小开始“独唱”,直到下午4点多钟,送走最后一个“听众”,才饿着肚子回家。

  高中毕业的黄能定,当过粮站临时工、生产队长。1979年,驻村干部要黄能定到村小教书。“当时我不愿意,怕没经验教不好,耽误了孩子。”最终服从安排的黄能定,从此一个人撑起了村小。即便几年后读完师范学校,“好地方调也调不走”。34年来,村里40岁以下的人都在他的“独唱”下启蒙。

  6月25日早晨,我们从大福镇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进村了。

  这条进村的路,5年前还没通汽车。

  “在安化,已撤并到大福镇的木孔乡是最穷的乡,益溪村又是最穷的村。益溪村小是木孔学校的教学点。每个学期开学,黄能定要走到木孔学校,用箩筐把学生的课本和作业本挑回去,学生多时有四五十公斤书本。来回一趟十几公里,要走4个小时。20多年都是他一个人挑来挑去。”曾在木孔学校当了7年校长的黄志气,难忘那时的场景。

  益溪村小建在一个缓坡上。1998年,驻村扶贫队建起了这栋两层的简易水泥教学楼。此前,孩子们一直在漏雨漏风漏光的木架子教室里读书。黄能定还不满足。他一面教书,一面起早贪黑忙乎着。一年下来,他硬是把200多平方米的操场修得平平整整,砍下竹子围成栏杆。他还整平了进出村小的20多米长的路。

  当天,记者赶到学校,正碰上第一节课下课。28个孩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黄能定正好歇会儿。办公室大约5平方米,摆下一张桌子就显挤了。学校是隔年招回生,分成一年级和三年级。孩子们在学校的每一节课,全靠他的这张嘴。

  15分钟后,黄能定摇起了锈迹斑斑的铁铃,上语文课了。教室里,左边4列为一年级,右边2列为三年级,孩子们各就各位。因为临近期考,黄能定安排两个年级做习题。他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看到学生有不会做的题,就停下来轻声细语讲解。

  要是上新课,黄能定的“复式教学法”就复杂一些。他先安排三年级预习,在这些学生预习的时候,他给一年级学生上课。上完课后,他接着安排一年级孩子自习,再给三年级孩子讲课。

  “复式教学法”烦不烦?黄能定不觉得。倒是有的学生因穷不来上学,他心里过不得。长年低工资,他就省自己,捐助40多个特困生上学,总共近万元。

  记者不愿打扰专心上课的黄能定,就请村支书罗华星带着去黄能定家里转转。那是黄能定的爷爷修的木头吊脚楼。

  房门没锁,里面空无一人,木楼板踩上去吱吱作响。堂屋屋顶没了,墙也倒了一面。过道墙上泥巴掉了不少,露出里面的篾片。卧室里屋顶变了形,摆了一张老式床铺,柜子上摆着“万应止痛膏”等药瓶子。厨房里两口大眼灶、一个吊锅、一蔸包菜,墙上顶上被柴火熏得黑漆漆的。饭桌上,一大盆泡着的中药,还有电饭煲里的一碗剩饭。

  “这是村里最破的房子了。”罗华星感叹。大家一阵心酸。

  回到村小,黄能定正好下课了。黄能定教过的学生李春华这天回了娘家,像往常一样来看看黄老师。娘家和学校只有几脚路。“他书教得好,又不老。”李春华笑着告诉记者。

  55岁的黄能定笑笑,不说话。

  记者提起饭桌上的那盆中药和柜子上的药瓶子,黄能定停顿了一下,开口了。

  “我的左手从肩一直痛到手指,有一年多了。右手写黑板时,左手也要举起来才不那么痛。学生们还以为我摆什么姿势。一直在吃中药,这次开了80付,还剩最后2付。1个多月不要举左手了。”黄能定感觉药起效了。

  有段时间,黄能定脚痛,左脚只能上楼,右脚只能下楼。教室在二楼,他就一步一步慢慢地用一只脚上下楼。腰痛时,他霸蛮起床,拄着树棍子来上课。体育课实在上不了,就安排班干部带着孩子自由活动。

  黄能定长期只吃两餐,落下了胃病。“学校就我一个人,学生这么多,怕出事,中午不敢回家吃饭。等到下午放学后再回去,中饭晚饭一起吃。”多亏县里去年9月开始的营养餐计划,只要上课,村民吴一样就到学校来做中餐,黄能定总算能按时吃中饭了。

  中午12时,学校开餐了,黄能定又帮着张罗起来。

  告别黄能定,回望村小。一丝惆怅爬上记者心头:“再过几年,‘独唱’的角色会换成谁呢?”

  ■记者感言

  为了一句承诺,黄能定34年独自撑起一所村小,经历了多少孤独和艰辛。但他没有怨言,连身体的不适也不愿多讲。

  在大山深处,黄能定是“渺小”的,默默无闻的。而我们深深感到了他的伟大,他的奉献精神。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不可动摇的理念,更是不可间断的行动。在偏远的乡村,作为孩子与教育之间的桥梁,教师需要更多的关爱。“再苦不能苦教师”的观念是否能加深一点,更进一步呢?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