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楚禹 李秉均 朱定 通讯员 刘小林 曹雄清
夏夜,深山中的通乡公路,一盏盏路灯亮了,太阳能灯泡组成的两条白色光龙,在大山中无声延伸——这里是地处湘粤赣三省结合部的汝城县热水镇,随着四通八达路网铺就,以前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温泉景区,开始“热得发烫”。
摄氏37度高温,70余米高差,压路机、摊铺机、装载车轮番作业,呈现一幅紧张的施工图景——这里是岳汝高速汝城段淇江大桥建设工地。施工人员说,再热不能拖进度。
两帧“热”图,勾勒出汝城交通建设的火热场景。“十一五”以来,被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深锁的汝城县,打响了打破瓶颈、通畅咽喉的交通攻坚战。一条条高速大动脉通江达海,一根根毛细血管向远山延伸。
“今明两年内,岳汝、厦蓉高速将全线贯通,全县从此步入高速时代,闭塞的汝城南北通达,指日可期。”
“两年内,汝城到郴州、韶关、赣州1.5小时,到长沙、南昌、广州3小时。交通贫困县的帽子,将被甩进太平洋。”
在办公室巨幅地图前,县委书记廖桂生平静而自豪地说。
盼路:大项目半路上“打道回府”
“以前去郴州开会,山路弯弯,一个来回要2天。在汝城工作了几十年,盼路也盼了几十年。”汝城县交通局局长曹海雄说。
是啊,对汝城人来说,祖祖辈辈都在盼路。因为没有路,深山中的很多百姓一辈子连汽车都很少见过。
盛产生姜的马桥镇因为山高路陡,不通公路,出产的优质生姜0.4元一公斤都没人要,绝望的姜农任由生姜烂在地里。南洞乡西边山村的村民因长期闭塞,生活窘迫。
县招商部门的同志心中,有一个抹不掉的酸楚记忆:本世纪初,一名广东客商看中汝城风力资源,项目选址和前期规划都已就绪,但在施工前夕,项目必需的大型设备因为路陡山高运不进来,不得不打道回府,一个处心积虑争取来的大项目因此搁置……
筑路:一条路,一道风景
“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打通瓶颈才有路。”汝城县的决策者们痛定思痛,将交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筑路突围。近几年,汝城交通建设驶进投入最大、建设最多、见效最快的快车道。
“‘十一五’以来,汝城用于交通建设的资金超过130亿元,新修国道、省道、县乡村道2400余公里。可以说,汝城每条路和每个与路有关的故事,都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汝城县县长黄志文说。
新拓宽改造的106国道,每隔不远,与公路沿线自然景色、文化古迹相衬的观光景点接连出现。这些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能见到的花园式公路景观,被誉为路边的“汝城特色”。去年,106国道汝城东正村至广东桥路段,凭安全畅通的路况和舒适整洁的通行环境,代表湖南迎“国检”,成为我省公路建设拿得出手的“招牌路”;每条通乡、通村公路边,齐齐整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成为蜿蜒在群山中的别样风景。
路外,是更多更感人的“风景”:县城汝城大道开工建设期间,100天内,1000多户居民主动搬迁,没有一起阻工现象。在无人发动的情况下,大坪镇下祝村村民自发筹资60余万元,为3.8公里进村公路建起绿化带。还有更多的村组,自发筹资投劳,强烈要求畅通路修到家门口。
出路:突围引发聚变和裂变
路通则百通。汝城交通突出重围,解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枷锁。路的延伸,还产生了内谋发展的聚变效应、外引资本的裂变效果。
从“沿海的内地,内地的沿海”,汝城交通格局重新定位,为其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大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
汝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路的畅通,这些养在深闺的宝贝款款走向世人面前,这几年接待游客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一大镇大坪镇,自投资金2000余万元,将长1580米、贯通城镇区南北的大坪大道扩宽到30米,并在道路两边增设人行道、绿化带和路灯。一条大路,拉动城镇建设大升级,镇区面积规划由0.7平方公里扩展到3.3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几个老城。
资本向汝城聚集,产业向汝城聚集,人气向汝城聚集。广东客商看上汝城独特的气候,投资1.5亿元建成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原本不值几个钱的小菜,一夜之间就能运送到深圳和港澳地区,1公斤辣椒卖到近60元;本土企业中湘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亿多元,向国内钨制品加工航母进军;上市公司武汉凯迪相中汝城生物资源优势,投资3亿元建生物质发电厂,一个新能源基地呼之欲出……
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交通体系正在形成,闭塞和贫穷的历史正在改写。汝城,正朝着“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湖南省边界门户县城、国际生态宜居县城”迈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楚禹 李秉均 朱定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