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采访团成员在湘乡市东山学校采访。当天,“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湖南日报联合知名网媒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湘乡市。本报记者郭立亮 摄
采访团成员在东山学校毛泽东当年坐过的课桌前采访。
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记者 李传新 荆彩 徐荣 通讯员 赵雄伟
韶山的太阳出得格外早。
7月9日,采访团到达滴水洞景区附近的“毛泽东小道”时,刚过9时,太阳早已高高地悬挂在这条小道的上空。
“毛泽东小道”也叫“外婆路”,是连接韶山冲与毛泽东外婆家的一条山势险要、崎岖不平的山路,总里程8公里。
我们怀着激动与崇敬之情,头顶烈日,行走在蜿蜒崎岖的“毛泽东小道”上。两边青山,头顶蓝天,阳光直射在这条长满杂草的崎岖小道上。我们仿佛看到了100多年前的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的儿童时代很长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家住韶山冲的毛泽东,从小就常常随母亲往返这条崎岖山道,直到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这是他一生中走得最多的一条路。毛泽东正是从这条蜿蜒崎岖的小路走出韶山、走向世界的。
湘乡市东山学校是我们这次采访的第二站。从“毛泽东小道”下来,10时30分,采访团离开了韶山,乘大巴奔驰在宽阔的潭邵高速公路上,很快到达湘乡市的东山学校。这是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就读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
走进东山书院,环形河、小石桥、图案精美的书院梁柱、毛泽东当年所在的五班教室、用过的桌椅、可升降的黑板、自修室、寝室、毛泽东借阅书刊的便条、“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小诗等历历在目,如此近距离体验,心中油然生出亲切与敬仰之情。
东山学校校长王辉向我们介绍了少年毛泽东为什么到东山学校来?毛泽东在东山学校学到了什么?毛泽东又是怎样去了省立湘乡一中的?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毛泽东入学东山的故事。当年毛泽东挑着箱箧雨伞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校门口时,因为自挑行李,衣衫简朴,遭到门房阻挡和同学讥讽。见过堂长李元甫,报了姓名,由于考期已过,李堂长布置了一个叫《言志》的作文题,意思是谈志向。毛泽东作完以后,递给李堂长,李堂长一看,字写得好,文章立意高远,不像其他考生只谈光宗耀祖和升官发财,而是联系民族危亡、人民疾苦,表达了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于是力排众议,最终录取了毛泽东。第二天,李堂长还好不欢喜,对其他老师说:“昨天取了个建国才。”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喜欢读顾炎武的《日知录》,经常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格言与同学互勉。东山高等小学堂同学中传抄的毛泽东作文佳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
毛泽东经常和同学们在便河石桥上交流读书心得和讨论国家大事。从他在便河石桥上对诗时即兴创作的《咏蛙》诗可以看出,毛泽东自少年时就已经有理想有抱负了,而且很有霸气。毛泽东最终成为一代伟人和其少年、青年时就树立的远大志向是分不开。
少年毛泽东在东山学校的半年里,博览群书,不仅第一次接受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也受到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东山高等小学堂为毛泽东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和世界的全新窗口。也是因为东山学校,毛泽东才得以进入省城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东山学堂的求学生涯成为毛泽东成长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这里,他开始了从一个充满抱负的乡下少年到壮怀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变,萌发了要“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理想。从此,他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开启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征程。
今天的东山学校现已成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红色旅游线路“毛泽东成长之路”的重要节点。学校现有学生近4000人。今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达到50%。
东山学校这所历史悠久的三湘名校再次出发。少年毛泽东在东山求学、励志、成长的经历,也将永远激励着青年一代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网媒互动
新华网 李晶瑶 :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东山学堂就落落大方地展现在我的面前。青砖白墙的校舍气势恢宏、甬道通达,坐落在蓝天碧水间。淡雅而不轻浮,稳重却不沉闷,一池一荷仿佛都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息。蹲坐于井边,遥想一百年前的青年毛泽东曾经在此与师友赋诗以抒胸臆,激辩以论时政,字字句句关乎劳苦命运,国之兴亡。行走青年毛泽东之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思想的深刻在学识,眼界之宽广在教育。在东山学校,中国新式学堂由此发始,中国的新思想则在此萌芽。
人民日报—人民网 覃博雅:
东山学校是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传播新思想的“叛逆”书刊。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曾深深地影响过毛泽东,而毛泽东最终走上无产阶级道路,东山学校新式教育新思想功不可没。毛泽东不可复制,但重走青年毛泽东之路的征途中,我们感受到湘乡之于毛泽东,是一切改变之始。
中国日报网 高欣怡:
青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东山高等小学堂念书,再到湘乡驻省中学继续深造的经历,充分印证了“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和“知识改变命运”这两句格言。现在,很多年轻人,常常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命运的不公,只是怨天尤人,却不努力改变自己。他们似乎忘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静下心来,告别浮躁,用书籍开拓眼界,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去践行理想,也许正是我们即将担负起社会未来的年青一代最该做的吧!
腾讯 焦建宁:
虽然毛泽东连同他读书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在走访东山学校和湘乡一中,却发现他们对毛主席的研究热忱丝毫不减,其意义不仅在缅怀伟人,更在激励青年。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毛泽东从未放弃过读书、思索和求知,然而,在今天信息大爆炸和碎片化时代,能够坚守读书和创新的信念更难能可贵。重走青年毛泽东求学路,更是一场激发正能量的青春颂!
新浪 杨姗:
1910年,经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的影响和推介,毛泽东离开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学校。东山学校的前身——东山精舍,与武汉自强学堂、北京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在这里,毛泽东开始接受现代教育,救国救民的追求更加坚定,作于东山学校井边的《咏蛙》诗,就是他豪气的抒发。从韶山冲私塾到东山学校,各处景色灵丽而壮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过这里之后不难理解,主席宏大的伟人理想、浪漫的诗人情怀迸发,绝非偶然。
本报记者 荆彩 黄晓辉 李传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