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10日讯(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王真栋) 如何科学利用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中外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记者从今天在长沙召开的麻类作物多用途与重金属污染耕地科学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获悉,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研究发现,麻类是有效利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的首选作物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种植麻类等经济作物“边利用边修复”受污染土壤是有建设性的思路,希望继续进行试验,完善实施方案。国家肉牛、水禽、牧草、兔、食用菌、奶牛等6个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也对该研究成果提出了真知灼见。
据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介绍,该体系自成立以来,较系统地开展了麻类作物耐受重金属能力、富集能力和在重金属污染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研究。
试验发现,中苎1号、湘苎3号、川苎1号等苎麻品种,湘红2号、湘红早、中红2号等红麻品种,即使在土壤镉含量高于100毫克/千克、铅含量高于4500毫克/千克的耕地上也能正常生长,相对于一般农区,其极端减产降幅仅为10%—25%,表现出极强的耐受重金属污染的能力。同时,黑亚18号、吉亚3号、云亚1号等亚麻品种,在土壤镉含量20毫克/千克以内耕地可以正常生长,亦表现出了较强的耐受重金属污染的能力。
据此,一套适于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的麻类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和黄麻-亚麻复种制度随之构建起来,并申请了5个栽培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目前,相关技术已连续3年在株洲新马村、安化715矿区、嘉禾陶家河流域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推广应用,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