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当年车间的生产情景和老品牌“杜鹃花”产品,长沙肉联厂老厂长刘经典脸上露出了笑容。邹麟 摄
记者 李卓 实习生 王莹莹
每当看到新闻里报道“病猪肉”、“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时,今年80岁的刘经典老人都会想起那些年他们厂里生产的“杜鹃花”牌肉制品。“工厂自1954年建成投产后,从未发生过肉类安全事故,从未让病死猪肉流入市场!”作为曾经的长沙肉类联合加工厂的老厂长,刘经典说起“杜鹃花”这个牌子以及那段历史,都充满了自豪。现在的长沙人或许不知道,30年前,本埠生产的香肠、腊肉曾经让捱过饥荒岁月的长沙人过足了“肉瘾”,更成为了港澳、欧洲人餐桌上的抢手货。本期“那些年追过的老品牌”,我们带您重温“杜鹃花”绽放餐桌的美味记忆。
【昔日】
为港人“量身定做”猪大排
长沙肉联厂曾经是新中国的天之骄子,按照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可谓是货真价实的“富一代”:始建于1954年10月,是长沙唯一的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是当时全国八大肉类加工企业之一。改革开放以前,长沙肉联厂加工的肉制品几乎全部出口到苏联,为国家换取外汇储备。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长沙肉联厂的肉制品开始面向本土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从此“杜鹃花”开始成为长沙人吃放心肉的代名词。
“取名‘杜鹃花’,和长沙的市花一样,希望能让市民记住。”曾经在长沙肉联厂厂部办公室工作的雷胜利向记者透露,其中“杜鹃花”牌香肠最受长沙市民的喜爱,每年销量在150吨到200吨。
“杜鹃花”牌系列为了供应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分别生产了中式肉制品和西式肉制品两大类别70余个品种。其中的西式肉制品远销港澳、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在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上,刘经典向记者描述了当时香港新力公司向长沙肉联厂开出的订单样本:带肥带骨去皮猪大排,宽五英寸至六英寸,共十条肋骨。“‘杜鹃花’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检疫,所以香港、澳门甚至欧洲的食品进出口公司都纷纷找上门下订单。”刘经典回忆。
【故事】
家里买斤“杜鹃花”只招待贵客
“当时在长沙解放路腊味店,市民点名要买‘杜鹃花’腊肉呢!”说起“杜鹃花”的往事,雷胜利满怀激动。他记得,1989年时,自己的工资大概七十几元一个月,而最便宜的“杜鹃花”就要卖到十几元一斤。“一般家庭买一斤‘杜鹃花’,往往用来招待贵客,平常都舍不得吃。”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杜鹃花’在市场上卖得最红火,可以占到长沙肉制品销量的80%,特别是过年,市场上香肠供不应求,厂里的职工每天都加班加点赶工,有些政府机关、工厂的人还骑着单车来找厂里的领导开批条订购‘杜鹃花’。”刘经典回想起30年前长沙肉联厂的风光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今日】
做湖南最大肉制品集散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猪购销市场逐渐开放,广东生猪收购价格相对较高,湖南大部分生猪资源流入了广东,内地工厂收购生猪数量逐渐减少,有的甚至出现严重亏损。身处内陆的长沙肉联厂主动减少“杜鹃花”产量,以维持工厂的生存。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民营肉制品企业的崛起,有着50年历史的国营长沙肉联厂也经历了市场的大洗牌。2004年长沙肉联厂被南京雨润集团收购,成为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湖南辉鸿食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雨润集团的肉制品冷冻、冷藏、仓储、物流等,打造湖南最大的肉类产品集散和销售市场。2005年,最后一批“杜鹃花”投入市场,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走进现在的辉鸿公司,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锅炉房、烟囱,以及南下广东、香港的京广运输线,仍然勾起了刘经典老先生的回忆。铁轨已经锈迹斑驳,但是曾经的京广线上一声声火车汽笛声响起,一批批猪肉制品供应到内地、港澳、欧洲人的餐桌上,仍然是肉联厂职工最引以为豪的事。“每次看到问题猪肉的新闻,都让我想起在肉联厂兢兢业业工作的同事们,他们诚实、勤劳,为的是让中国人吃上放心肉!”刘经典老人望着绵延远去的京广线,陷入沉思。
来源:当代商报
作者:李卓 王莹莹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