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鸡公山上的爱 记新宁县飞仙桥乡罗沅学校教师兰立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杨洁 2013-07-15 08:53:15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5日,新宁县飞仙桥乡罗沅学校,兰立众老师在辅导学生。

  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刘昌勇 伍想德

  新宁县西南部飞仙桥乡的鸡公山上,有所罗沅学校。学校离县城30多公里。以前,学校连接外面的,只有一条在山脊中穿行的羊肠小道,直到前几年才修建了通村公路。

  因为封闭和偏僻,外面的教师大多不愿意来。兰立众却放弃了城区中学工作和升迁的机会,主动申请来这里,一干就是30多年。

  7月5日,记者乘车在峡谷中穿行。映入眼帘的是两边高耸的山体,满眼翠绿的森林,九曲十八弯的新修水泥路。越往里走,越感寂静。罗沅学校建在半山腰上。

  看到我们来了,兰立众赶紧从教学楼二楼下来。记者发现,兰立众走路一拐一拐的。常年在山里工作,他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几年前,他骑摩托去县城买教学用品,发生车祸,捡了一条命。

  但在记者前面,兰立众却是那么乐观。笑容里看不到他的不幸、他的伤感。

  1978年,兰立众高中毕业回到村里,被村办小学罗沅学校聘为民办教师。1981年,他考取了武冈师范学校,1983年毕业时被分配在城区的崀山中学。从山区小学的民办教师,到城区中学的公办教师,“鲤鱼跳龙门”,让多少人羡慕。

  1984年,崀山中学一个升迁机会在等待他。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崀山中学好好干一番的时候,这一年的暑假回乡之行,让他改变了决定,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回到村里,乡亲们告诉他,罗沅学校的几个教师想走,孩子去哪里读书啊?

  兰立众出乎意料,决定“吃回头草”。暑假快结束时,他上交了要求回罗沅学校的报告。

  当时的罗沅学校,有5个班、8名教师,但只有他是公办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既当校长,又当毕业班班主任。“1992年和1993年,有200多学生,周围很多村的孩子慕名而来。直到后来学校调整,这里只保留了两个年级。”说起这些,兰立众颇为自豪。

  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楼,年久失修很破旧,火灾隐患严重。学生们的几次不小心失火,幸亏都被兰立众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学校必须建砖瓦房!但村办小学建校所需的五六万元,都得由村里出。这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兰立众耐心做村干部和村民的工作。1990年暑假,整整一个假期,他跑遍了全村,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说了多少好话,他自己都不记得了。最终说服了村里,出让了5座青山的经营权,所得5万元用于学校建设。一些村民在他的感召下,自发捐献了红砖和木料。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92年,新教学楼在原址上建成,成为当时全乡5所标准村级小学之一。

  从山脚通往学校的路,以前在学校的左边,很陡。每到冬天,山里冰冻严重,这段路便成为孩子们上学的“危险区”。每当冰冻天,兰立众就会早早起床,与同住学校的妻子一道,从山脚下一个个背孩子。

  “老是这样背学生,也不是办法。”他想到了修路。1993年暑假起,他拿出积蓄的5000多元,买了钢筋、水泥,带着妻子,花了几个月时间,在学校右边开辟了一条“之”字形的新路。

  2005年以前,罗沅学校一直都只有兰立众一个公办教师。那时,兰立众的月工资是600多元,而民办教师一般只有两三百元,代课教师更少。收入低,一些教师想走。

  2002年初,兰立众作了一个决定: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与其他教师的工资合在一起,再按照工作量和分工进行统一分配。这样分配后,兰立众的工资和其他老师的工资就相差无几了。直到2005年,教师工资改革,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才有了调整。

  “兰校长的这个举动,让大家都感动,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为民办教师、后来转为公办教师的傅长青说:“ 一般人不可能这样做,但他做了。”

  ■记者感言

  从“糠箩”跳到“米箩”,再跳回“糠箩”,兰立众的教学之路是起伏的,更是耐人寻味的。

  为了这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兰立众付出了青春,付出了一切。这样做,除了爱心,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解释。这是一份感人至深的感情,更是一种令人崇敬的品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杨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